林立的大坝、过度的捕捞、水体的污染,令珠江中近七成的水生资源正遭遇生存危机:中华鲟、鲥鱼等珍贵物种早已在珠江中消失多年……
不少鱼类十年内或灭绝
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办公室内,生物技术专家李新辉打开一张珠江流域地图,上面标示着已建、在建、计划要建的水电站,只见过万个水电站将珠江干流及支流分割成无数段。
“林立的大坝让整个珠江流域已经没有全自然化的河段了,且坝与坝之间的距离只有数十公里或百来公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渔政渔港监督处处长陈国良指出。
珠江中大部分鱼类的受精卵需要400公里以上的自然河流环境通过漂流才能完成发育并繁衍后代。李新辉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珠江中超过七成的鱼类面临生存危机,许多鱼类可能在5~10年遭受灭顶之灾。
整个珠江流域,鱼类最喜爱的“产房”要数位于广西桂平的“东塔产卵场”,郁、黔、浔三江在此交汇,为洄游性鱼类提供了较好的繁衍条件。珠江中近380种水生生物中,近七成在此繁殖,东塔产卵场因而被称为全国第二大产卵场。
李新辉曾在肇庆的西江段投放一张约1.5米宽的固定网具,专门收集从东塔产卵场等上游漂流下来的小鱼儿,了解鱼类资源的变动。在2005年5月28日收集的标本中,记者看到,里面的小鱼儿已经成型,数量也相当多。但是在2008年5月7日,同在该地段收集的标本里面,全是尚未孵化的受精卵,数量也少了不少。
李新辉说,2006年完工的梧州长洲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东塔产卵场和肇庆西江段中间,由于其建设的鱼道未能运行,大批洄游性鱼类从下游抵达这里后,没法继续前行,往往只能在坝下提前产卵,造成抵达肇庆西江段的小鱼成熟度不够。
环境改变鱼类种群结构
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的老杨对去年5月所见的一幕难以忘怀。当时,他来到长洲水利枢纽工程,只见大坝下密密麻麻挤满待产的鱼妈妈,它们产子心切,拼命往大坝上撞,希望撞出一条前行的路,但直至血把江面染红了都无济于事,准妈妈们不得不未进产房就产子。
珠江与长江不同,长江中、上游进行水电开发,下游尚有千里自然河道,理论上坝下还具备形成新产卵场的条件,而珠江比较短,长洲水利枢纽工程距离珠江广州一带的出海口,最远的也才300多公里,所以近七成的洄游性鱼类中,鱼宝宝可能在未发育成熟前就掉进咸水中活活咸死了。李新辉在调查中发现,珠江水系广东段中少见或不见的鱼类种类达到131种,约占珠江水系鱼类总数的1/3。
林立的大坝也改变了鱼妈妈的生育时间。李新辉对比历年珠江水文图发现,上世纪80年代,珠江水文在5~9月是丰水期,鱼儿的生育期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而有大规模的大坝后,珠江水文在4~8月才是丰水期,鱼儿随之改变,鱼类的生育期实际缩短了两个月。
环境的改变也使珠江流域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以前珠江中,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占据主要地位,另外还有鲈、嘉、魽、鳜“四大名鱼”。如今,对生态环境要求不高的杂鱼成了珠江的主角。去年,赤眼鳟、鳊、鲤鱼等占可捕鱼类的六到七成。外来入侵物种也日渐占据了主要位置。如在广州,雀鳝、巴西龟、清道夫、食蚊鱼等外来入侵物种经常被发现。“这些物种来者不善,它们往往会把本地物种‘赶尽杀绝’。” 李新辉说。
那些已消失或将消失的鱼儿
中华鲟 “水生物活化石”消失已八年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中华鲟在珠江消失的时间已经足足有8个年头了,这是最令生物学家感到惋惜的地方。据渔民反映,最近一次在珠江见到如小船一样大小的鱼在水中游动是在2003年的梧州水域。“珠江只有中华鲟才有这么大的个体,应该有三四百斤重。”李新辉说。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最早的发现地就在珠江。它在大海深处生活约十年后,就回到广西境内东塔产卵场以上的红水河一带产卵,以江河中的小鱼小虾为食,溯河洄游行程在700~1000公里左右。但珠江中下游水坝建成后,再也没有发现野生的中华鲟了。
如今渔政部门会放生人工孵化的中华鲟。不过这些中华鲟能否在珠江中生存下去呢?李新辉认为并不乐观:“这些放生的中华鲟苗种是从长江系里来的,在基因记忆里,它们的故乡是长江而非珠江。这些鱼离开珠江后,回到海洋中生活,一旦性成熟后,它们的基因记忆将会启动,长江流域的水文条件就会出现在它们的记忆中,它们便游回长江,而非回到珠江。另外,这些放生的中华鲟也可能因为水质污染而亡,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大海。”李新辉经过近5年的野生调查发现,在肇庆段虽然放生不少中华鲟,但与它们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
鲥鱼 灭绝30年的珠江名鱼
鲥鱼又叫“三来、三黎、迟鱼”,肉质鲜美,是老一辈广州人耳熟能详的鱼类。然而随着过度捕捞和水质变差、拦河水坝等因素,珠江适合鲥鱼产卵的地点先后消失,鲥鱼数量急剧减少。在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河网中还有大量的鲥鱼采样记录,但自此以后再也没有捕捞到鲥鱼的记录,至今已达30年。
不仅珠江,全国范围内都没有野生的乡土鲥鱼,这让想恢复鲥鱼种群的科研人员伤透了脑筋。后来不少科研人员求救于珠江鲥鱼的近亲:美国鲥鱼。但是珠江鲥鱼是否可用美国鲥鱼来替代?李新辉说,未必。美国鲥鱼作为外来种,是否可以放至珠江水域,需要长期的论证。此外,这些鲥鱼来自美国,基于基因记忆,有可能长大后游回美国。
花鳗鲡 美丽“鳝王”难觅踪迹
花鳗鲡体形优美,俗称“鳝王”,平时在珠江中生活,每到产卵时就从珠江中上游顺流而下,进入海洋繁殖后代,这与中华鲟恰恰相反。“花鳗鲡与中华鲟永远没有邀请对方到家中作客的机会。”李新辉介绍说。但由于河流污染,捕捞过度,以及毒、电渔法对鱼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拦河建坝等原因,花鳗鲡的正常洄游通道遭到阻断,珠江里花鳗鲡的资源量急剧下降,已难见其踪迹,只是在广西黔江一带偶尔还有捕捞记录。
支招:阶梯式人工鱼道助鱼跃龙门
如何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找到平衡点?
首先,水利部门在水坝建设过程中,不能肢解和回避生态问题。高密度的水坝将破坏鱼类产卵场功能。从生态布局角度出发,珠江在桂平鱼类产卵场上游100公里起,至珠江出海口江段上,不应该规划水坝工程。这是保护珠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另外,目前国际上建设“过鱼通道”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具体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应该“以鱼为本”,考虑鱼类自身的特点设置洄游通道。李新辉说,珠江水产研究所与广东省航道局最近就刚刚在连江下游与北江相连的第一个水坝:西牛航运枢纽中建设了一个阶梯式的洄游通道。“这个洄游通道将通过水流引导的方式 ‘告诉’鱼群,其次在设计的时候,一共设计了40~50个阶梯,每个阶梯有挡水板缓冲流速,兼可为鱼提供休息空间,又有足够长的助跑路径帮助鱼儿加速跃龙门。”
评论列表 | ||||
|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