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自从春节前买进一批生鱼储备亲本后,乐叔的苦难日子就开始了。正月初,随着天气回暖,乐叔开始给生鱼喂料,希望能快点将鱼养肥进行产卵孵化,争取早点出水花卖苗。在喂料的过程中,他发现有个别生鱼尾部溃烂,但鱼体摄食情况良好,因此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不想几天以后,体表溃烂的生鱼数量急剧增多,到了3月中上旬,一口4亩多的鱼塘,每天死鱼将近30尾,塘中五成以上储备亲本均已染病,“搞苗的计划要泡汤了。”
综合症状,传染快难治愈 “今天又看了2个得烂身病的生鱼养殖塘,从开春到现在接了不少这样的病例。”顺德杏坛汉叔渔药店老板梁敬东告诉记者,3月以来,存塘生鱼烂身病开始逐渐增多,是生鱼的主要病害之一。按照往年发病规律,3月底至4月是该病的高发期之一,发病率高达五成以上。
据了解,该病主要发生在低温季节,从11月到第二年4月均可发生,春季尤其高发,近两年来,在高温的夏季也有发生,有人表示这可能与养殖环境恶化、病原复杂化有关。
生鱼烂身病大多表现为综合症状,也称为溃疡综合症。病鱼在发病早期,体表病灶呈斑块状充血,周围鳞片松动竖起,逐渐脱落,病灶逐渐烂成血红色凹陷,严重时可烂到肌肉或骨骼;病灶无特定部位,全身各处都可发生,低温时常见于头部和尾部,严重时遍及全身;病灶大小不一,有的直径可达3公分,大多继发感染细菌、真菌,镜检可见水霉菌,溃疡灶表面可见“白毛”或“黄毛”;病鱼行动缓慢,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在病发初期,摄食情况不受影响,到了后期摄食减弱或停止,之后死亡。
顺德杏坛利洋水产医院店长黄代伟介绍,该病传染速度快,从发现个别病鱼到较大规模发病只要2-3天,一般发病后都难以治愈,病程持续时间长,属于慢性病,短期内死亡率不高。
外伤是主因,病鱼营养大多失衡 “病灶组织镜检可见水霉菌,还有一种滑行运动的杆菌,我怀疑是黄杆菌”,对生鱼病害防治颇有心得的梁敬东告诉记者,近两年来,生鱼烂身病病原比以前复杂,治疗难度增加。有研究表明,该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该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在水质恶化,鱼因捕捉、运输等原因受伤或锚头鳋、鱼鲺等寄生虫寄生时病原菌便可从伤口侵入引发该病。
原广州渔大兽药有限公司杏坛店店长石志伟告诉记者,近期发病的鱼塘大多是之前拉过网的鱼塘,由于养殖密度高,在拉网过程中鱼体相互挤压碰撞受伤,拉网后池塘普遍泛底,鱼体因自身营养失衡、免疫力下降,病菌得以乘虚而入。“该病对大鱼的影响大些,亲鱼也容易得该病”,利洋水产医院广佛总店店长陈保立也表示,主要是因为生产过程中营养供应不上,水体搅动、水质变差造成的,“天气变化,特别是突然降雨后,发病量会急剧增加”。
有调查表明,该病的流行与每亩产量呈正相关,单产越高发病率越高。管理不善也是该病发生的原因之一,投料过量、清塘不彻底、水体交叉感染都可引发病害。
治疗:抗菌消炎+清热解毒 “很难治疗”、“手尾很长”,不少业内人士均表示,目前还没有找到特效药,连土方法也不管用,在发病初期还有可能治愈,当发病率超过三成以后,基本上没有治愈的可能性。如果鱼体达到上市规格,则建议出鱼。患病的鱼体,治好后有时也会在体表留下印记,从而影响卖相,此外还会影响鱼体的生长速度。
“治疗的第一步是提高水体酸碱度”,梁敬东解释,在水质偏酸、水体透明度较高的情况下,水体容易滋生病虫菌,可以通过多次少量泼洒生石灰的方法提高水体酸碱度,最后将酸碱度稳定到8左右,之后再进行药物治疗。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个前提,病害发生时往往凭经验用药,外用消毒杀虫药,拌料内服药物缺乏针对性,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目前,治疗该病普遍采用“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的方法,同时加强营养。尽量使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内服氟苯尼考、林洁霉素等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龙胆、大黄、五倍子,同时拌入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提高鱼体免疫力。“亲鱼治疗会比较麻烦”,陈保立告诉记者,如果使用药物则会影响到卵的质量,受精率和孵化率都会降低,目前主要通过调水和加强营养来治疗。
“烂身、溃疡多在刮鱼后一周发生,一周外开始个别死亡,病情发展扩大化”,石志伟告诉记者,杏坛养殖户在刮鱼后发现水质混浊,以为是起了寄生虫,习惯在刮鱼后杀虫杀菌,这样做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鱼体受伤后继发感染,然而,当个别鱼体死亡时,用药后死鱼量反而增加。“不建议刮鱼后马上杀虫杀菌,可先用调水产品将水质调稳定后再杀虫杀菌。”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