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共承担项目(课题)近3000项,合同总经费13.5亿元,分别约为“十五”的3倍和4倍,牵头承担了11个行业科研专项、3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科研产出量较“十五”成倍提高,有102项成果通过鉴定;获国家审定新品种10个;获专利授权400项;获软件著作权授权23项;发表学术论文6014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占10%;出版专著10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
科研与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服务产业发展效能稳步提升。面对突发自然灾害,反映迅速、应对及时、措施得力,在渔业应对低温冰冻、地震灾害、严重洪涝和奥帆赛场浒苔暴发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得到农业部、科技部等上级部门和四川省等地方政府表彰。以部、省级科技入户专家和院百人专家团为骨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展科技服务活动1600多场次,培训渔民超过11.7万人次,发放技术手册17.5万册;建立了16个科技服务示范县和几十个示范基地,形成科技服务长效机制,扶持示范户5500多个,辐射带动3.7万余户,有力地促进了渔民增收和渔区经济发展。
发展保障基础不断夯实,科技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财政拨款18.73亿元,落实基本建设投资3.38亿元,分别较“十五”增长193%和55%。院所两级在行业支撑体系、公共实验平台、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及学术设施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建设项目,“南锋号”科学调查船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长江所武汉研究中心、淡水中心南泉基地和南海所深圳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全院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执行率达90%以上,科研设施设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加强,形成渔业科技骨干队伍。陆续启动了创新团队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新一届首席科学家遴选和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等人才建设工程,全院涌现出了一批各级各类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十一五”末,全院高级职称科技人员达到566人,其中正高职称218人,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科技人员中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占到35.5%,人才队伍层次和结构日趋优化,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技术支撑、科技服务与推广和科技管理四支人才队伍。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共计招生1300余人,新增导师91人次,现有导师达196人,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在农业部和教育部合作协议的大框架下,与南京农业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高水平水产学科与人才培养平台,拓展了研究生培养工作新渠道。
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行业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高。以突出抓好院地、院企合作,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以及技术援外工作为重点,全院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呈现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与12个省、市、区以及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促进了渔业经济发展。承担了20个技术援外项目、6个援外工程项目和14个援外培训项目,为亚洲、南太、南美和非洲等地区国家培训技术人员400多人,有力促进了水产领域“南南合作”。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助推了我国渔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主办的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水产科技论坛、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已成为渔业科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交流合作平台。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