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企业升级转型难在何处
刚刚过去的2010年,对大连尤其是对以海为生的獐子岛(39.44,0.11,0.28%)渔业(002069.SZ)来说,是不太平静的一年。
“7·16”油管爆炸导致的海水污染威胁在前,朝韩延坪岛炮战及日俄岛屿主权之争引起的东北亚局势动荡在后,一系列的敏感事件,无疑给这家一心打造“海洋牧场”的深海养殖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而未来五年,既是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土生土长的獐子岛渔业求新求变的五年。作为企业掌舵人和地方人大代表的吴厚刚,此时此刻何所思、何所想?
2011年更难
《中国经营报》:2010年獐子岛渔业面临不少外部困难,但据我们得到的数据,你们全年效益还不错,实际利润在去年2.4亿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倍多,业绩增长幅度为公司历史上少有,你们怎么做到这一点?
吴厚刚:去年我们周边的情势确实比较复杂,除了你提到的那些事件外,大至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小至鸭绿江泄洪等局部环境变化,都对致力于海洋养殖业的我们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可喜的是,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去年我们的“海洋牧场”(经确权的海域面积)扩展至1900平方公里,全年投入了总值5亿元的70亿尾种苗,这奠定了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尤其是未来三年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以海参产业为例,2010年我们的产值近3亿元,未来5年力求达到10亿元。
在市场建设方面,我们与沃尔玛实现战略合作,在中国台湾成立了公司,北美公司的业绩也有显著增长,进一步打通了“獐子岛”品牌的国内外市场通道。在科技研发方面,我们与大连工业大学专家合作的食品加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我们推进生态渔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信息化平台,使公司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更快。
《中国经营报》:展望2011年市场环境,会不会比去年相对宽松一些?
吴厚刚:相比之下,2011年我觉得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将更大。一是国际环境持续动荡,近有朝韩、日俄冲突纠纷,远有中东局势“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油价急涨,美国又大量发钞,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我们是上市公司,开发国际资源、运作国际市场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投资政治敏感和秩序不稳定地区,也不投资各种有形无形成本过高的地区。
二是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外松内紧,通胀压力加大,波及各行各业,因为通胀导致运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水涨船高,今年春节各地再现招工难,即使工资普涨缺工率还是很高,据我所知,大连整个养殖行业招工缺口多达15%。
还有众所周知的人民币汇率之争。一般相信,人民币迟早会升值,问题是何时升,升幅多大,都不确定,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银根紧张,对我们这样倚重出口市场的企业来说,成本上升、市场缩减的压力很大。当然,凡事也有乐观的一面,随着物价上涨,食品行业产品价格也会上涨,对海洋渔业应该是个利好,就看谁能更快更准地把握市场机会了。
谁制约了产业升级?
《中国经营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十二五”规划,转变发展方式都是主旋律之一,能不能结合你所从事的海洋渔业谈谈,这一目标如何才能落到实处?
吴厚刚:转变发展方式一定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否则会成为空谈。就海洋渔业乃至更广义的海洋经济而言,我认为目前最大的发展难题是生产装备落后。现在我们从国外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手续复杂,关税过高,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缺少高效率的设备,只能靠人力补足。比如我们的作业船大多都是钢船或木船,而日本已普遍使用更坚固轻便的玻璃钢船体,我们去考察时很羡慕,人家的船速度达到20多节(每小时20多海里),而我们还是10多节的低速船,要知道海产品捞上来时间长了品质就会下降。只有一流人才加上一流设备,才能产生一流企业和一流产业,否则参加国际竞争很难胜出。国家是否可以根据企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采取更宽松灵活的设备进口政策?我们当然理解国家鼓励自主研发,给国内一些重要产业有足够的成长空间的战略初衷,但如果这样导致海洋渔业设备跟不上国际水平,丧失发展机遇,造成的损失很可能更大,我们也只能感叹,“没有梯子,想登天都难啊!”
去年我们出外考察,已定下基本战略方针,与中国台湾及日本的海洋装备企业联手投资造船,争取未来数年内达到一流的技术和设备制造水平。至于目前政策上的关关卡卡,我不认为政府官员们是故意的,只是在制度转型过程中,某些部门反应慢了半拍,国家大的战略方向确定了,发展低能耗、高效率的高科技产业的意识统一了,但具体实施的体制、机制未变,以至于未能做到最有效地配置资源。
《中国经营报》:除了制约生产设备升级的政策机制之外,还有哪些因素阻碍海洋渔业的升级转型?
吴厚刚:一是全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现在各类协会相当于“二政府”,基本上属于官方管理机构,不像在日本,行业协会可以就某项政策提出不同意见,政府也会接纳合理的建议,以利于市场化配置资源。因此政府真正把权力下放给协会,有助于提升产业组织水平。举个例子来说,像獐子岛早已普遍采用底播养殖技术,要在40~50米的深海作业,没有相应设备的船根本无法正常生产,但相关法律法规仍然沿用早年浅水养殖业时的标准,把深海养殖业视为捕捞业,养殖业船只能挂捕捞船的牌照,而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捕捞船的数量和吨位受到严格限制,不让造新船,这样一来,深海养殖业怎么发展?这是现有政策法规跟不上产业发展现实的典型样本。
二是专业人才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海洋渔业专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都想方设法进入政府机关或国企,或到银行、房地产等热门行业就职,从事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而不愿加入我们这类民营企业,这是个严重问题。像大连海洋大学的毕业生,每年有20%从事海洋产业就很不错了。当然这也与现行高等教育体系有关系,专科大学学科设置和培养方向失去特色,与综合大学日趋雷同。
生态文明第一
《中国经营报》: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作为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你如何看待大连未来的五年?
吴厚刚:过去五年大连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实现了“三个五”,即2010年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和GDP都超过了5000亿元,同时城市文明和基建设施也有显著改善,为“十二五”期间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个人认为,要实现大连“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全域城市化”目标,第一步应是结合城市特点,建设生态文明,这个生态不仅是自然生态,还包括组织状态和人文生态。
大连素来以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著称,作为滨海生态人文城市,个性突出,但要预防染上所谓“大城市病”,如何更科学地管理城市是重要课题。什么叫好城市?什么叫强大的城市?不光是占地广、人口多,更重要的是有序管理。就像我们的养殖业一样,种苗密度过大,产量必然下降,病害随之频生,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多问题马上就暴露出来了。如今国内城市建设的“大跃进”之风,早已广受诟病,我们当然都希望城市发展又好又快,但一切应量入为出,如果投资在前,规划在后,四处借债,只追求经济指标,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包容性增长呢?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