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文/广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一、1月份病害流行情况
1、测报点监测情况
2011年1月份,危害广西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有水霉病、锚头鳋病、鱼鲺病和冻死4种,以罗非鱼、淡水白鲳和鲮鱼等温水性鱼类冻死最为严重,共造成养殖动物死亡重量775.3万千克,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847万元,其中罗非鱼冻死707.3万千克,经济损失为6365.35万元。
2、实验室检测情况
2011年1月,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共接收并检测了3个病样,其中黄沙鳖、草鱼和淡水白鲳病样各一个,黄沙鳖的病症主要是溃疡,草鱼为指环虫病,淡水白鲳为小瓜虫病。
二、2-3月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
受较长时间阴冷天气影响,因长时间摄食不正常,各地养殖动物的抗病力都大幅下降;而2-3月份的天气变化频繁,气压较低,养殖水体水温变化较为激烈,溶解氧较低,容易引发水霉病和各种寄生虫病及缺氧等病害,特别是养殖有罗非鱼等温水性鱼类的水体,水质因冻死鱼而遍受污染。
因此,2-3月份,危害水产养殖的病害主要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等寄生虫病,溃疡病与出血性败血症等细菌病和缺氧也将危害养殖生产,且存在局部爆发危害的风险。
三、冰冻灾害后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措施
2010年12月下旬至2011年1月,持续一个多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下低温天气影响广西,导致各地水产养殖受灾严重,冻灾造成的损失仅次于2008年。
目前,冰冻天气基本过去,但冻灾的影响依然存在,灾后各种疾病爆发危害的潜在威胁将严重影响养殖生产,当务之急是适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治疾病,确保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1、单养或混养罗非鱼、淡水白鲳、鲮鱼等热带、亚热带抗寒能力较弱鱼类的,没有采取任何保温措施或采取了保温措施仍有大部分水体水温的低于13℃五天以上的,整个养殖水体中的鱼类绝大部分已经冻伤,生存下来的机会渺茫,再采取补救措施已经来不及了,应尽快起捕上市以减少损失,及时捞除并深埋冻死鱼类。
单养的,应及时排干池水,翻耕、消毒、晾晒一个月后补放新苗进行新一轮养殖;混养的,应隔3-5天消毒水体一次,直到水温稳定在20℃以上、鱼类正常摄食为止。消毒药物宜用生石灰。
2、其他水产养殖动物,虽然低温天气并不影响其生存,但却影响其摄食。长时间的摄食不正常,养殖动物的体质、抗应激和抗病能力严重下降,极易诱发疾病发生和流行。
宜利用气温回升时,加注新水且保持较深水位,加水后用生石灰消毒水体一次;无法加水的,也应用生石灰消毒水体,并适时开机增氧,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逐步回复养殖动物的体质,抵抗疾病感染。
3、灾后水温回升至养殖动物摄食水温以上时(一般为18-20℃),适时投喂优质饲料。第一次投喂饲料,应拌饲料投喂大蒜素与黄芪多糖,每天一次,连喂5-7天,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生。
4、密切关注天气和水温情况,在气温稳定在20℃以上、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及时投放规格均匀、体质健壮且检疫合格的苗种,放养前用3%的生理盐水消毒10-15分钟。
仍养殖罗非鱼等抗寒能力较弱鱼类的,应把放养密度降低到正常年度密度的70-80%,提高生长速度,提早上市。
5、养殖生产恢复正常后,还应精心养护,才可确保养殖平安。
(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透明度在25厘米以上,低于25厘米时,应及时换水,每次换出池水10-20%,换水后应及时消毒;每20天左右,轮流用生石灰、二氧化氯、强氯精等消毒或用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改善水质一次;适时开机增氧,保证养殖水体有充足的溶解氧。
(2)选择2-3个品牌饲料混合或交替投喂,日投喂量控制在养殖动物体重的2.5-3%,每天2-3次;同时,每20-30天,拌饲料投喂稳定维生素C或黄芪多糖,每天1次,连喂5-7天,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力,预防疾病发生。
(3)加强日常管理,坚持每天巡查1次以上,注意养殖动物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水温、水流、水色和透明度等,必要时可测定溶氧量、盐度、pH值及其他水化学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疾病的各种不良环境,尽早采取改进措施,防患于未然。
(4)加强疾病监测,日常巡查时,注意观察养殖动物的活动、摄食等情况,发现离群独游、游泳失衡在水面打转、摄食不正常或不吃食、体色反常、体表有白点或病灶等情况,应及时采集病样送所在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实验室检测;所在县没有实验室的,宜采样送西大动科院实验室检测(黄钧13977134580或胡大胜13197710858),并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建议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