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仍有渔民在黄埔涌上打鱼为生。
渔民上岸后拿到了社保。记者顾展旭 摄
转行后很难找到合适工作 希望重新掌舵带游客逛珠江
精彩亚运让海心沙成为广州又一个天下闻名的地标,然而读者不知道的是,亚运前海心沙还是渔民祖祖辈辈的停靠码头。亚运后,这些渔民将何去何从呢?记者昨日获悉,天河最后一批渔民,共24艘渔船的渔民已经洗脚上岸,告别祖祖辈辈“风里来、浪里去”的渔人身份,而成为享受社保医保的城里人。
不少渔民对转产转业之后的再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希望可以重新掌舵,带领游客游览珠江海心沙一带。
珠水变好 杂鱼成群
昨日,走进珠江新城的渔民新村,世代做渔民的陈锦洪告诉记者,整个渔民新村的渔民8~9代前就在海心沙一带打鱼了,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以前的珠江是鱼虾贝蟹,样样俱全。” 陈锦洪说,珠江里以四大家鱼为主,有时候甚至能捞到一米多长的大鱼。
“后来珠江水质变了,四大家鱼逐渐变少,但是如鲤鱼、清道夫、埃及塘虱等杂鱼变多,而且这些鱼带有一股怪怪的味道,不好卖出,渔民生活也拮据起来。”
亚运前,广州大规模治水,加上近年来广州增殖放流的规模不断加大,鱼儿在珠江又多了。同是渔民的梁锦标告诉记者,亚运前的最后一次在海心沙打鱼时,收获了几十斤鱼。
亚运前夕 渔民上岸
随着亚运会开幕式场馆的建设,原本的海心沙码头不复存在。陈锦洪说,亚运前夕,渔民实现了想都不敢想的愿望,洗脚上岸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人,渔民新村一共有24艘渔船按协议和有关规定办理转产转业手续。
“一个月有少则60元,多则100元的医疗费用进账。”对于今年60岁的陈锦洪来说,退休金足够用于日常生活的支出了。
何去何从 重当舵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天河最后一批渔民年龄大多在50多岁,部分在50岁以下,家庭压力不小。洗脚上岸之后,对于这些没有其他生存技能的渔民来说,未来显得有点迷茫。
渔民陈招远说,像他这样正值壮年的,很想找个工作干,但由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发现能胜任的工作几乎没有。
不得已,一些转产转业的渔民操起旧活,继续从事水上工作,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他们驾驶的多是破旧的小船只。在磨碟沙旁的黄埔涌就停留了不少这样的船只,渔民趁着珠江水上涨时,开船往外走,继续捕鱼。
不少渔民提出了自己的转产想法。陈锦洪说,“最好让我们这些渔民再次掌舵。所不同的是,以前掌舵是为了打鱼维持生计,这次掌舵是为了带领游客日游珠江海心沙一带,给客人介绍新广州。”
记者发现,这样的建议得到了不少渔民的拥护,“一来可以实现就业,二来可以在大都市中保存并传承岭南水乡的传统,三来外地游客来到广州还可以通过我们了解最新的广州。”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