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是水陆两栖爬行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龟鳖亚纲、龟鳖目,鳖科,我国目前有二属三种,即鼋、山瑞鳖和中华鳖。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高级滋补食品。甲鱼具有较典型的爬行动物形态结构,它和其他爬行类动物一样,同属有羊膜动物。同时甲鱼又是爬行动物中一类特化的种群,具有其本身的显著特征。
甲鱼是一种水生爬行动物,无鳃,靠肺呼吸,生活在江河、水库、池塘及稻田中,每年的 3 -9月为捕捉期,质量以肥大肉厚者为佳。现在,我国除了西藏、青海、宁夏尚未发现外,各地江湖、沼泽都有出产,但尤以南方所产为多,如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区均为盛产地。在我国,若论自然条件、资源丰富来看,当首推荆楚,号称“千湖之省”的楚地湖北,为全国淡水湖泊之最,特别盛产甲鱼,历来为楚地名贵水产品。目前,我国产的甲鱼有三种:中国甲鱼产于南方各省及台湾省,北甲鱼产于北方,圆甲鱼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
体扁平,呈椭圆形,背腹有骨质合成的硬甲,头尾及四肢伸展在硬甲之外,遇敌受惊可缩入由骨甲组成的硬壳内。整体可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头粗大,前端尖而光滑,呈三角形,后端近似圆筒状并具皮肤褶襞,比颈部粗1/3左右。嘴开在头的前端,末端软而突出在外,呈管状。末端有一对左右靠近、中央隔开的外鼻孔,位置迫近吻端,向前伸出成软吻。口裂较宽,后延至眼后缘,但略小于头宽,上颌稍长于下颌,两颌均无齿,但上下各有一个三角形的坚硬角质喙,可咬碎坚硬的螺蚌等。口内有宽厚发达的肌肉质舌头,但不能自如伸展,仅仅起到帮助吞咽食物的作用。眼圆形,很小,位于头部上方两侧,有上下眼睑与瞬膜,瞬膜在眼的下方,闭眼时自下而上移动,眼后有圆形鼓膜。无外耳孔道。颈粗长,基部无颗粒状疣,可以灵活转动和伸缩。向背部伸长时,口的尖端可达后肢附近,相当于背甲长的0.8倍,但向腹部伸长时只能达到前肢附近,这是因为腹甲前缘多突出的部分妨碍着头部的伸长。躯干宽短扁平,背面近圆形或椭圆形,整个躯体被包含在背腹两片骨质硬壳中,其背腹甲均由真皮形成的骨质性骨板构成。整个背甲呈卵圆形,较扁平,沿中央线略有塌陷,两侧稍微隆起,表面生有细小的疣状突起。背甲周缘微内凹,具肥厚柔软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在水中游泳时,裙边的上下左右波动,可以改变游泳方向,起到类似鱼鳍的作用。尾较短,扁锥形。泄殖孔纵裂或呈星状圆孔,开口于尾基腹面。尾的长短雌雄有异,这是区分性别的主要依据之一。通常雌甲鱼尾短小,末端不能伸出或很少伸出裙边外;雄甲鱼尾长,末端伸出裙边外较多。四肢粗短扁平,位于躯体两侧,肢背有少数阔大横鳞,基部具皮肤褶襞,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有5趾,内侧3趾有脱利如钩的爪,突出在蹼膜之外。趾间有发达的蹼膜。
中国甲鱼,形似龟,背腹二甲均被有柔软如革状之皮肤,而不裸露。甲的周缘为柔软肉质,称为肉群。头大而细长,嘴的尖端是软的,鼻孔着生其上、呈管状。口内无齿。足粗而短,四肢间有蹼。雌雄区别:雌甲鱼尾短,体圆;雄甲鱼尾长,体椭圆状。
甲鱼属偏肉食的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消化力强。通常以摄食含高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为主。在天然水域中,甲鱼行动不如鱼类敏捷,抓不到行动快的动物,常以捕食软体动物的螺、蚌、蠕虫、节肢动物及活动不自如的病死鱼、虾和其他动物的尸体为主。稚鳖以捕食大型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蚯蚓等底栖小型动物为主。在动物性饵料不足时,也食植物性饵料。取食主要依靠十分敏感的嗅觉器官,在摄食过程中,并不主动追袭食饵,是静待食饵降临,往往潜伏水底蹑步、潜行,俟食饵接近,即迅速把头和颈部伸出体外张嘴吞食,然后又立即把头颈部缩进壳内,利用其锋利的角质缘紧紧把食物咬住压碎,再由下颌前缘与口角附近的唾腺分泌唾液,润滑压碎的食饵,而后吞食。性贪食,喜咬斗,在饵料严重缺乏时,常互相残食,但耐饥能力也很强,较长时间不食也能存活。
甲鱼有极强的生命力,是动物界中长寿动物之一。一般认为甲鱼可活30~50年。野生甲鱼生长缓慢。在人工自然常温养殖情况下,1足龄小甲鱼可长至体重5~15克,甲长3.5~4.5厘米,2足龄可达50~100克,甲长7~9厘米,3足龄可达100~250克,甲长9~12厘米,4足龄可达400~500克,甲长15~17厘米,5足龄可达到600~1000克。5龄以上生长速度开始显著减慢,因为4~5龄时,开始发情、交配、产卵,体力消耗很大。所以甲鱼的养殖周期一般需要4~5年。而用温流水或温泉水养殖,使其冬天不蛰伏越冬,照常摄食生长,仅12~16个月就达到商品规格。不同地区由于温度各异,甲鱼生长速度亦不同。温度越高,生长越快。此外不同性别生长速度也存在差异。体重100~200克的甲鱼,雌比雄长得快,雌的年增重可达原体重1倍,而雄的只有60~70%;体重200~300克的甲鱼,雌仍比雄长得快,增重比例与上述情况相同;体重300~400克的甲鱼,雌雄的生长速度持平,各自净增的比例可达原体重80~90%;体重400~500克的甲鱼,雌的生长速度比雄的慢,雌的净增比例为原体重的60~70%,雄的仍可达到80~90%。3~4龄的甲鱼体重250~400克是生长优势阶段,而在体重50克以下时生长速度较慢。
甲鱼雌雄异体,体内受精,陆上繁殖的卵生有羊膜动物,它的繁殖具有以下特点。在自然条件下,第一次性成熟的年龄因地区不同而有先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般为3龄,我国华南地区为3~4龄,长江流域为4~5龄,华北地区为5~6龄。第一次发情交配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水温20℃以上,通常于晚上在浅水地区交配,雄甲鱼先在水中追雌甲鱼,然后爬到背上,并用前肢抱住雌体前部,然后尾部下垂,与雌体泄殖口接通,通过泄殖孔内的单枚海绵体交配器,将精液输送到雌体泄殖腔上端的输卵管内,将精子射入其内。甲鱼的精子在雌体内的成活时间很长,直到第二年5~8月,仍有受精能力。产卵期各地不一,热带地区能全年产卵,长江流域在5月中旬和8月上旬。气温25~32℃,水温28~30℃是产卵的最佳温度。气温、水温上升到30℃以上,产卵量随之下降,超过35℃,基本上停止产卵。因此,产卵盛期在芒种和大暑之间。从产卵潜力分析,体重0.5~0.75千克;4~5龄的雌甲鱼,一年成熟卵泡可达30~50个,产卵2~3次;体重1~2千克、6~7龄的雌甲鱼,一年成熟卵泡50~70个,产卵3~4次;体重2千克以上、8~10龄的雌甲鱼,成熟卵泡70~100个,产卵4~5次。甲鱼有多次产卵的习性,一年可产3~5次,间隔10~30天,每次产卵数大多为8~15个,个别少至4个或多至20个。甲鱼还有掘穴产卵的习性,因此,它除与温度密切相关外,与气候条件有关,往往是雨后晴天和久晴雨后产卵较多。若是刮风下雨,阴雨连绵,或久晴不雨,天气过于干燥,水分蒸发量大,气温骤然升或降,均能停止产卵。甲鱼常在夜间选择砂质疏松土壤挖穴,由晚上安静时上岸掘穴产卵,因此如遇骤降大雨,土壤板结,或人声喧闹,都会中止产卵。刚产出的卵呈正圆形,颜色洁白、均一,表面明亮光泽。卵径15~30毫米,重2.3~6.5克。卵体与蛋白质之间有一层膜,没有气室,无浓缩的蛋白丝带,受精卵在动物极有一圆形的白色亮点,即为胚胎发育所在。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孵化率不高,孵化时间很长,一般需要50天左右,才能破壳而出,走向水域。
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体温的高低直接涉及它的活动能力和摄食程度,所以其生活规律和外界温度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每年春天当水温升到15℃以上时,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到17℃以上时,开始摄食活动。春末至秋初,当水温在25~32℃时,是甲鱼摄食、生长的适宜时期,也是人工养殖的最好季节。当水温降到20℃以下时,摄食能力逐渐下降,行动也不活跃;16℃以下时,即开始停食。水温继续下降,便潜入泥沙中冬眠。在自然界的甲鱼通常生活于江河、湖泊、池塘、水库和山涧溪流等淡水水域中,常伏贴在岩石旁伺机袭击溯游于洞穴中的食饵;亦善潜伏在岸边树荫或水草底下有泥沙的浅水地带。夏季常活动在阴凉、水深处。冬天,特别是大雪天,喜欢潜伏在向阳的水底泥沙或洞穴内。性喜静怕惊,喜洁怕脏,喜阳怕风。
体色随环境而改变,以利于防止敌害和摄食活动。如在水较肥、呈黄绿色的池塘、湖泊和河流里,其背甲呈现黄褐色,在水质不太肥的河流、山涧溪塘、水库里,呈现油绿色、墨绿色。腹面一般呈乳白色。
性胆怯又机灵,稍有响声如人的脚步声、水浪或晃动的影子,就迅速入水潜逃。伸出的头部和四肢也会因外界触碰而缩回甲壳内。平时匿居不出,晚上外出活动和寻食,但离岸不远。甲鱼生性好斗,即使是刚孵化的稚甲鱼,也喜欢互相咬斗撕打,在争夺栖息地域和食物时,往往互相格杀相斗,甚至残食弱者。所以人工饲养时,必须分级饲养。
甲鱼是主要生活在水中的两栖爬行动物,虽营底栖生活,但用肺呼吸,要定期浮出水面呼吸空气,一般每3~5分钟呼吸1次,温度越高,出水呼吸越频繁。由于它的鼻孔生得非常巧妙,长在吻部的最前端。当进行呼吸时,身体完全不用外露,只需吻端稍露出水面即可。此外,甲鱼在咽喉部有明显一辅助呼吸器官,咽喉腔依靠其两侧各有一对退化的鳃盖软骨的扩张的收缩,可吸水膨大,腔壁有许多绒毛状小突起,即鳃状组织,其上密布毛细血管,用此可吸取水中的溶解氧。冬季,甲鱼在水底泥沙中越冬时,就是利用鳃状组织内表上的绒毛状小突起,呼吸水中的溶解氧,以维持生命。
在自然环境中,甲鱼有冬眠的习性,一般从农历寒露起,水温降到15℃以下时进入冬眠,直到翌年清明以后,水温回升到15℃以上时才苏醒。冬眠一般是在水深2~3米左右的水底泥沙中度过。当甲鱼选好越冬场所时,便用四肢旋转身躯,使全身埋入泥沙中。入泥深度随体型的大小而不同,最深不会超过30厘米。冬眠期间,不吃不动,呈假死状态,嘴尖与水相通,靠咽喉部的辅助呼吸器官吸取水中的溶解氧,以维持冬眠期低微的生命活动。夏季,水温超过35℃时,亦有伏暑现象,尤其是在热带地区,更为明显,因此夏天常群居于阴凉处或沙质的水中。
甲鱼性喜温暖,风雨天居于水中,温暖无风的晴天,喜爬上岸边沙滩上晒太阳,俗称“晒盖”。尤其是稚鳖,在环境温度为15~20℃时,这种晒日习性更加突出,一般每天需进行2~3个小时的晒背。自然环境中的野生甲鱼,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会大胆地爬到发烫的岩石上晒背,直到背腹甲的水分晒干,体温提高为止。4~5月间的晴天,水面温度高于水底温度时,甲鱼也常常浮在静止的水面上晒背取暖。晒背有助于提高体温,加强体内血液循环和加快消化吸收,并能起到杀菌洁肤的作用,使体外寄生虫无法生存,还可促使革质皮肤增厚和变硬。
每年5~8月的产卵季节,在临近午夜时,雌甲鱼出水上岸,选择疏松的沙土上挖穴产卵。挖穴时用前肢固定身躯前半部,然后用后肢交替挖一个直径5~12厘米、深10~15厘米的倾斜洞穴。洞穴上宽下窄呈漏斗状,洞口直径比洞内直径小1/3左右。洞穴的大小、深浅随产卵量的多少或大小不同而异。洞穴挖好后,雌甲鱼把泄殖孔伸入洞口中,身躯即开始有节奏而紧张地伸缩,紧缩一次产卵1枚。卵出泄殖孔后,先落入内弯的尾柄上,然后尾柄徐徐下垂,将卵轻轻落入穴底。卵在穴中的排列呈有层次的宝塔状。产卵完毕后,雌甲鱼用后肢将掘出的松土扒入洞穴将卵盖住埋严,最后用腹部压紧压平,直到与周围土壤相似时,才离开产卵地,回到水中。
甲鱼总是选择能保持温度和湿度、适于孵卵、粒径为0.5~0.6毫米左右的砂子的地方产卵,产卵地既不太潮湿也不太干燥,人们常以野生甲鱼的产卵地点,预测当年的隆雨量和水位线。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品种图片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