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白眼、青眼梭、乌头鲻、鲻鱼、泡头、乌鲻、黑鲻、乌头、乌鲻鱼、黑耳鲻。硬骨鱼纲、鲻形目、鲻科。系暖温性近海河口常见鱼类。
体粗壮,前端钝圆,向后渐侧扁。眼旁一圈呈白色。口下位,口裂呈人字形。牙细小,绒毛状。体被大形弱栉鳞,头部被圆鳞。体呈青灰色,体侧下方及腹部银白色,体侧上半部有几条暗色纵条纹。
鲻鱼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南方较多,北方较少。性活泼,喜跳跃。栖息于河口及港湾内,可进入淡水。幼鱼喜集群,有明显的趋光性及趋流性。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均能生活,适盐范围为0~40‰。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能在水温3~35℃的水域中生活,最适水温为12~25℃,0℃致死。
繁殖季节各地有异。福建、广东在11月至翌年1月。性成熟年龄一般雄鱼为3~4龄,雌鱼为4~6龄。食性较广,以底栖硅藻、有机碎屑及其他小型生物为饵料。人工饲养时,可投喂米糠、豆饼及酒糟等饲料。
体延长而粗壮,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短,背面宽而平,腹面窄,吻端圆钝。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下颌前端中央有1突起,可与上颌相对的缺刻吻合。上颌稍长于下颌。两颌有绒毛状细齿。眼大,侧中位,有脂眼睑,故眼圈大;眼间隔宽而平,宽约为眼径的2倍;眶前骨平直,边缘有细锯齿。前鳃盖骨和鳃盖骨无棘。鳃孔大。尾柄粗,长约为高的2倍左右。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由4根鳍棘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长;第2背鳍位于第1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近中央,前缘有1棘,后缘凹入。胸鳍较宽长,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稍小,位于胸鳍起点与第1背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左右两鳍靠近,各有1棘。臀鳍始于第2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末基近相对,其前缘有3棘。尾鳍叉形。体被大栉鳞,胸鳍基部上缘有1长圆鳞。无侧线。体背部青灰色,体侧上半部有几条青黑色纵带,腹部白色。眼圈内膜与中间带黑色。背鳍灰色。胸鳍黑灰色,基部后白色,上方有1黑色斑块。腹鳍乳白色。臀鳍浅灰色,间有黑色。尾鳍黑灰色。体长一般为30—40厘米,大者可达80厘米。栖息于浅海、内湾及江河口附近水域。游动敏捷,性活跃,夏季善跳跃。可进入淡水,也可在较高盐度水域生活。幼鱼多在江河口水域生活,成鱼多在沿岸海水中活动。喜在浅滩或岛屿周围水域产卵。秋季水温下降,鱼群移向深水区。主要食物为小型底栖生物,常用下颌刮食底层表面的藻类和有机碎屑,有时也食小鱼、小虾。3龄可达性成熟。南方海区生殖期11月—2月,北方海区生殖期2—3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东海、南海数量较多。常用刺网类渔具捕捞,定置网渔具可兼捕。肉质丰厚细嫩,味鲜美,可鲜食,亦可加工罐头食品,鱼卵可制作鱼子酱。具有药用食疗价值,对于脾虚、消化不良及贫血等症状有一定疗效。《辽宁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规定,最低可捕标准为体长27厘米。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品种图片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