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铜罗鱼、铜鱼、黄婆鸡、春只、黄姑子等。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系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稍隆起,略呈弧形。头中大,吻端钝尖,颏孔5个,较小。口中大,前位,稍斜裂。上颌稍长于下颌。两颌齿细小,上颌外行齿及下颌内侧齿较大。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凸,宽大于眼径。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下角有小棘,鳃盖骨后缘有2软弱扁棘。鳃孔大。尾柄较粗,长为高的2.4—3倍。背鳍1个,始于胸鳍起点稍后背上,末基位于臀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近中央;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1深凹,将背鳍分成2部分;棘部由10根鳍棘组成,似三角形,基底短,条部似长方形,基底长,前缘有1棘。胸鳍尖长,侧下位,鳍条向下渐短,尖端超过腹鳍末端。腹鳍较小,始于胸鳍末基稍后下方,第1鳍条稍延长,有1棘。臀鳍基底短,始于背鳍鳍条部基底中间下方,末基不达背鳍末基,鳍条较长,前缘有2棘。尾鳍楔形。体被栉鳞。有侧线。体灰橙色,体侧有许多灰黑色波状条纹,斜向前下方,在侧线上下方不连续,腹面银白色。背鳍灰橙色,每鳍条基部有1黑色小点。胸鳍、腹鳍及臀鳍淡橙色,基部均带红色。尾鳍橙色。体长一般为20—25厘米。栖息于浅海近底层。有明显的季节洄游习性,生殖时鱼群密集,伴有很大叫声。越冬场在黄海南部至东海北部水深60米左右水域。春季大部分鱼群向西向北生殖洄游,分别游向沿岸江河口附近水深4—9米处水域产卵,产卵后散游于近岸浅水区索饵。中秋季鱼群开始逐渐向深水移动,然后返回越冬场。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幼鱼、甲壳类、双壳类。2—3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7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常用底拖网、刺网类渔具捕捞,定置渔具可兼捕。肉质较松粗,味较好,刺少,可鲜食。肉和鳔可入药。《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规定,最低可捕标准为体长17厘米。《辽宁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规定,最低可捕标准为体长23厘米。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品种图片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