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背鳍鳍棘(总数):8条 背鳍软条(总数):25-28条 臀鳍鳍棘:3条 臀鳍软条:22-25条
成鱼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尾柄部有一尖锐而尖头向前之矢状棘。头小,头背部轮廓不特别凸出。口小,端位,吻部呈乳头状突起,上下颌各具刷毛状细长齿,齿可活动,齿端膨大呈扁平状。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各鳍条皆不延长;胸鳍近三角形;尾鳍内凹。体被细栉鳞,沿背鳍及臀鳍基底有密集小鳞。成鱼黄褐色并泛绿色,体侧具数十条绿色细横线;背鳍和臀鳍鳍膜均具细密的绿色斜纹线;头部和胸腹部散布绿色小圆点,嘴唇蓝色;头部具鲜黄色眼圈且眼睛后部较粗,因此得名“黄眼吊”;胸鳍基部绿色,余部橘黄色。与所有栉齿刺尾鱼属鱼种一样,橙线吊的幼鱼和成鱼截然不同。幼鱼体黄褐色,身体后部颜色较深,体侧具十余条蓝色细横线;背鳍和臀鳍具蓝色缘,头部具显著的黄色眼圈。随着成长,体色逐渐变为蓝紫色。黄眼吊成鱼和涟纹吊成鱼(Ctenochaetus striatus)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涟纹吊不具黄色眼圈,且尾鳍上下鳍条延长为丝状。
注:因为食物链的关系,黄眼吊可能具有雪卡毒(Ciguatoxin),不能食用。
中 文 名 黄眼吊
俗名别名 橙眼吊(香港)、橙线吊(香港)
英 文 名 Spotted Surgeonfish、Kole Tang、Yellow eye Tang
拉丁学名 Ctenochaetus strigosus
命名者,年份 Bennett,1828
品 种
地理分布 分布在中太平洋东部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仅在夏威夷群岛和约翰斯顿岛(Johnston Island)一带海域。
气 候 带 热带,北纬30度和南纬30度之间
濒危状态 不在IUCN红皮书中
习 性 栖息于较浅的珊瑚礁区水深1-30米之间的水域,偶尔在更深的水层中活动。通常单独生活。主要以丝藻和附着在碎石上的单细胞藻类为食。
体形尺寸 最大体长14.6cm
繁殖方式 群体产卵型
食 性 藻食性
领 域 性 低
饲养难度 中
游泳能力 平均水平
回 复 力 高,族群倍增时间少于15个月
设缸环境
设缸类型 纯鱼缸或珊瑚、活石和海藻生态缸
珊瑚缸适应性 可
最小缸容量 200升水
缸水温度 野外21-27摄氏度,水族箱环境建议不高于30摄氏度。
缸水比重 1.020-1.025
缸水pH值 pH 8.1-8.4
照明环境 强光
编辑:庞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