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血蚶、粒蚶、花蚶、宁蚶、瓦垄子。瓣鳃纲、蚶目、蚶科。泥蚶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的广布种类,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系广温性底栖贝类。贝壳呈卵圆形,壳坚厚。壳长略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央偏前方,向内弯曲。背部两端呈钝角,腹缘圆。壳面极膨胀。生长纹在腹缘明显。放射肋发达,约18—22条,肋上有极显著的颗粒状结节,在成体壳边缘较弱。韧带面较宽,呈箭头状,稍倾斜。双韧带,黑色,布满菱形沟。壳面白色,被褐色薄壳皮。壳内面灰白色,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边缘有齿。铰合部直,齿细密。栖息于潮间带中下区的风浪较小、潮流通畅的内湾软泥或泥沙底质滩上。中区与下区交界处数量最多。先以足丝附着在他物上,后转入埋栖生活。幼蚶多生活在滩表层,水平移动较活跃;成蚶多生活在1—3厘米深的滩中,稍作垂直移动。冬季穴居泥层较深,双壳紧闭,处于冬眠状。春季水温上升,爬上滩面呼吸和摄食。主要食物为浮游硅藻类、有机碎屑。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性腺成熟时,雄性呈浅黄色。雌性呈橘红色。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7—8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常用齿耙型渔具捕捞,手工可零星挖取。肉味鲜美,可鲜食,亦可加工成干品。壳可入药。经济贝类。《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
贝壳形态 壳坚厚,卵圆形,两壳对称。背部两端略呈钝角,腹缘圆。壳顶突出,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较远。壳表面放射肋发达,有18~21条。肋上具有颗粒状结节,此结节在成体壳的边缘较弱。壳表面呈白色,被褐色壳皮。腹缘处生长轮脉明显,略呈鳞片层。韧带面宽,呈箭头状,稍倾斜。韧带角质,黑色,布满菱形沟。壳里白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闭壳肌痕较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泥蚶个体较小,一般成蚶壳长3厘米,大者可达6~7厘米。 <BR><BR>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在河口或内湾风浪平静、潮流畅通、稍有淡水注入的低潮线软泥滩上,营浅埋生活。栖息的泥层较浅,稚贝栖息在泥层表面,刚好被软泥盖过,大蚶栖息在泥层下1~3厘米。生活时,以外套膜后端接触形成孔道。进行呼吸、摄食、排泄等生命活动。由于进排水的原因,在滩面上形成小孔,孔的周围堆积着排泄物。泥蚶的活动方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依靠斧足的伸缩在滩面上匍匐运动,运动方向不规则,碰到障碍物即改变方向或潜入泥中,移动所经过的泥滩上留下明显的痕迹。正常情况下很少活动。泥蚶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是广温性贝类,适温范围为0~35℃,生长最适温度是15~28℃。泥蚶对比重的适应能力随个体而异。大蚶的适应范围为1.008~1.025,最适比重是1.010~1.014,低于1.004时会造成大量死亡。耐旱能力强,气温18~24℃,大蚶8天后才开始死亡;11~13℃,可以维持15天,蚶豆在11℃时,可活7~8天。 <BR><BR>繁殖习性 雌雄异体,在广东1龄性成熟,在北方2龄性成熟。雄贝性腺乳白色,雌贝性腺杏红色或橘黄色。成熟的性腺覆盖着整个内脏块。在自然海区泥蚶每年排卵4~5次,每隔半个月排卵1次,都在大潮期间产卵。1个壳长3厘米的泥蚶1次可产卵340余万粒。卵子直径为90微米。繁殖季节随海区而异。水温和比重骤然下降时,对性腺成熟的泥蚶具有刺激作用。产卵后,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当水温在26~31℃的条件下,受精后13~15天变态附着。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品种图片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