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下白石籁尾渔民作业归来
正月十二,各地还沉浸在浓浓的春节气氛中,福安市下白石镇最南端的籁尾渔村也不例外。笔者乘车沿开通不久的平岗至籁尾公路来到海边,港湾里,放眼望去,海水网箱繁星般撒满海面,浅海、滩涂处处呈现出耕海牧渔的繁荣景象。海洋渔业为下白石沿海渔村农民带来丰厚收入,去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高出1000多元。
在海边,我们遇到刚从海上渔排回来的陈绍三夫妇,他告诉笔者,他家种了8亩海带和龙须菜,还有大黄鱼,去年收入15多万元,在村里算是中等水平。籁尾村有228户1080多人,过去这个穷得出名的村,通过养殖大黄鱼、海带、龙须菜和鲍鱼,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富裕村。去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人均收入8600多元。
下白石毗邻三都澳,拥有白马港和卢门港两个港区,海岸线65公里,海域面积5.4万亩。籁尾、本斗坑、北斗都、东岐、福屿、福渔等沿海23个行政村,像是挂在下白石半岛脖颈上的一条璀璨珍珠项链。下白石镇按照“科学、有序、适度”的原则,充分利用海域资源大力发展海上养殖,科学规划管理渔排养殖,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卢门港海域建有籁尾、本斗坑、北斗都、东岐、福渔、福屿4万箱网箱养殖大黄鱼基地,主要养殖大黄鱼、真鲷、美国红鱼、鲈鱼、海鲫鱼等鱼类。籁尾、本斗坑等村建有4000亩养殖龙须菜基地,沿海滩涂建有1.5万亩滩涂养殖基地,大获、行洋等村建有5000亩天然蛏苗基地,沿岸有6500亩池塘养殖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闽东网箱养殖大黄鱼的主要产区,有3000多农民从事海上养殖,大黄鱼、螠蛏等海产品远销福州、上海等省内外市场,打响了“下白石海鲜”品牌的知名度。养殖区已成为下白石镇乃至福安市的海上渔牧场和海上新渔村,农村经济得到飞跃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为引导农民做大海洋经济,下白石镇近年来组织成立了海上养殖协会,引导规范广大养殖户实现养殖产、供、销一体化。倡导科学养殖,聘请水产技术专家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咨询培训服务;做好鱼病的预防、监测、治疗及鱼病防治指导服务;及时发布有关汛期防台防洪消息,及时发布水质水情消息,通知养殖户加强防范,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增强养殖区抗击市场风险、病害、台风的能力。组织农行、信用社等农村金融部门为海上养殖业提供金融扶持,信用社还在籁尾村建设信用村。通过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促进了海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籁尾村海洋养殖业的发展,不仅富裕了本村,每年还吸引4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在村码头上,村民陈绍春正在给作业渔船上漆。他告诉笔者,他家有4艘渔船,建有40口大黄鱼网箱,还吊养有海带、龙须菜,但家里只有三个劳力,平时都要雇工帮忙,到收获季节需要的劳力更多,村子里热闹极了。村党支部书记陈绍温对新一年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村里通了路,生产成本降低,运输销售方便了,今年产值还会增加,村民人均收入有望突破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