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科学家一度认为腔棘鱼早已经与恐龙一起灭绝。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人们在1938年再度发现这一古老物种。

在长达95小时的潜水之旅中,这位摄影师与他的团队有81分钟时间与4条腔棘鱼共游水下。这种鱼长有截然不同的白色斑点,非常容易辨认。

此次远征考察之旅在南非的索德瓦纳湾上演,考察队共潜入水下21次,潜水深度在300至400英尺(约合90米至120米)之间。4周时间里,他们发现腔棘鱼的次数只有区区6次。这种鱼是一个“夜行者”,白天的时候躲在隐秘处,晚上才出来活动,主要以小型鱼类、鱿鱼和章鱼为食。

腔棘鱼视网膜后面的一个晶体层可像镜子一样反射光线。生活在光线暗淡的海下,这种器官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利器。

腔棘鱼的第一背鳍好似船帆,游动时帮助保持身体稳定。这个“活化石”长有一个额外的尾垂,是它们独有的特征。除了在当前的腔棘鱼身上,我们在数百万年前的腔棘鱼化石上也能看到这一特征。

腔棘鱼(coelacanth)由19世纪的一位博物学家命名。“coelacanth”来源于希腊语,意为“中空棘”。中空棘是腔棘鱼鳍结构的组成部分。

腔棘鱼动作缓慢而优雅,与其他鱼类不同。游动时,它们首先移动左胸和右腹鳍,而后是右胸和左腹鳍,与四足动物的步法类似。摄影师劳伦·巴里斯塔表示,在考察队2010初考察这一地区时,腔棘鱼对人类不理不睬,但照片中的这一条显然是个例外,“它似乎在朝着我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