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16日,在甘肃省水产研究所的实验水域边,听见有人走近,几十尾极边扁咽齿鱼欢快的从远处游来。这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的黄河上游特有的裂腹鱼类,当地人亲切地称其为“小嘴巴鱼”,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2000年,甘肃省水产研究所发现极边扁咽齿鱼后,经过了10年的人工繁育探索,截至目前,已繁育出极边扁咽齿鱼育苗1万多尾,可用来人工繁育后代的的亲鱼约700尾,摸索出了一条濒危裂腹鱼类人工繁育的技术路线,为该鱼类的种群保存和繁育奠定了基础。
以极边扁咽齿鱼为代表的裂腹鱼类,是黄河上游土著鱼类,也是黄河上游海拔3000米以上宽谷河段的独有鱼种,以前是黄河上游鱼类中的绝对优势种群。作为黄河上游鱼类区系主体之一,在长期的进化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耐高寒、抗低氧等特征。
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上游高原湖泊和湿地的逐渐萎缩或消亡,高原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加上乱捕滥渔、水电工程建设等原因,裂腹鱼类资源量急剧下降,其中极边扁咽齿鱼等3种鱼类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而未列入红皮书名录的其他鱼类,其资源量也很稀少,且个体趋于小型化,种群呈现出退化趋势。
“一旦灭绝,黄河上游的生物多样性将受到巨大损失,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将产生重大变化,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必将危及到黄河上游的总体生态安全。”甘肃省水产研究所所长张艳萍说。
张艳萍介绍,黄河上游土著鱼类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一是利用临夏基地的条件,保存部分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二是进行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为放流创造条件。
“当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将在原产地进行人工放流,逐步恢复黄河上游鱼类资源,维护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张艳萍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