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黄河上游有一种野生鱼,名叫极边扁咽齿鱼,别名“小嘴巴鱼”。
上世纪90年代末,这种鱼成为濒危物种,有人甚至认为它已灭绝。
幸运的是,甘肃科技人员找到了这种鱼。不仅人工驯养成功,而且人工繁殖成功,使这种濒危鱼种有了后代。
1月7日,中科院院士、鱼类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来甘考察时说,甘肃科技人员人工繁殖黄河上游濒危鱼类极边扁咽齿鱼成功,是一项国际首创的工作,对恢复黄河上游生态系统意义重大。
驯养
极边扁咽齿鱼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水域。上世纪60年代,玛曲有专门的捕捞队,一网下去,能捞几百斤。由于乱捕滥渔,极边扁咽齿鱼数量急剧减少。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极边扁咽齿鱼难觅踪影。1998年出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正式将黄河上游极边扁咽齿鱼列为易危级生物。
有一次,省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听说有人在黄河玛曲段见到了极边扁咽齿鱼,就开始寻找。历经两三年,到了2000年时,终于搜集到了40多尾极边扁咽齿鱼。
科技人员很高兴,这个物种还存在。科技人员又犯愁,如何让这种鱼活下去?
科技人员模拟极边扁咽齿鱼生存环境,挖出S形弯道,底部铺上石子和砂子,引入活水,把鱼放养其中。鱼儿活下来了,世界上首次人工驯养极边扁咽齿鱼成功。
授精
可让科技人员更犯愁的事儿来了。极边扁咽齿鱼6岁应该繁殖后代。但到了2007年,人工驯养的极边扁咽齿鱼有很多已经超过6岁了,可这些鱼儿仍然不繁殖。难道这些鱼是世界上最后的极边扁咽齿鱼吗?
2007年5月,在省科技厅等部门支持下,省水产所的张艳萍、娄忠玉、焦文龙等科技人员决心人工延续这个鱼种,开始尝试人工繁殖极边扁咽齿鱼。
科技人员通过人工方法,很快获得了极边扁咽齿鱼的受精卵。
过了五六天,鱼卵出现小黑点了。小黑点是鱼的眼睛,说明有生命迹象。
世界上首次对极边扁咽齿鱼人工授精成功。
再过六七天,鱼苗破膜而出。鱼苗靠着自带的卵黄囊生长。又过了几天,卵黄囊吸收完了,鱼苗游泳上浮,要吃东西了。
繁育
这时的鱼苗细得像针一样,没有人知道它们吃什么。
科技人员把煮熟的蛋黄磨成细粉,撒到水里,鱼苗不吃。又撒下奶粉,鱼苗仍然没吃。几天之内,20多万尾鱼苗全部饿死。张艳萍研究员说:“眼看着鱼苗活活饿死,特别难过,特别伤心。”
2008年,又到鱼儿繁殖季节。科技人员仍然不知道给鱼苗喂什么,鉴于人工繁殖对存活的成熟极边扁咽齿鱼有一定的伤害,他们一度想放弃人工繁殖。但是为了延续这个鱼种,科技人员狠狠心,再次人工繁殖了四五万尾鱼苗。
几位科技人员商量,用虹鳟鱼苗的开口饵料试一试。但是投下饵料后,极边扁咽齿鱼苗仍然不吃,科技人员又眼睁睁看着鱼苗全部饿死,那个伤心劲没法提。
2009年,鱼儿繁殖季节又到了。张艳萍突然想到,会不会野生的极边扁咽齿鱼天性太骄傲,宁肯饿死也不吃死的东西,只吃活饵。抱着再试一试的想法,科技人员买来像细沙子一样的卤虫卵。卤虫幼虫是用来喂养海水对虾幼苗的。
科技人员把刚孵化出的卤虫幼虫用吸管滴到极边扁咽齿鱼苗的饲养缸里。前两天鱼苗没有反应,科技人员越来越沮丧。就在大家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鱼苗开口吃东西了。张艳萍说:“太兴奋了,真是太兴奋了。”
喂了两个月,鱼苗长到如人的一根小指头那么长时,科技人员尝试喂人工颗粒饵料,这次,极边扁咽齿鱼苗开始吃了。
世界首次人工繁殖极边扁咽齿鱼成功了。
2010年,科技人员把繁殖成功的3万多尾极边扁咽齿鱼放回了自然水域。张艳萍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极边扁咽齿鱼存活下去,维护黄河上游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娄忠玉说:“极边扁咽齿鱼不仅是黄河上游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而且通过研究极边扁咽齿鱼,能促进人们对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的认识。”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