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去年12月23日,5000只处于交配期的雌雄亲蟹在上海宝杨码头水域实施人工放流,每只亲蟹都印有唯一编码的标签和套环作标识。目前,通过监测船、监测点和渔民反馈等途径实施监测,监测水域从宝杨码头延伸至九段沙,已回收一定数量的放流亲蟹,其中包括抱卵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数据。
俗谚云:“九月圆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在晋代葛洪《抱朴子·登涉》中被称为“无肠公子”的中华绒螯蟹,当时便迅速为南渡的中原人民所接受,作为美食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近数十年来,由于大型工程造成的水生动物洄游道路阻断和底栖环境破坏,江河湖泊的污染,以及人类的酷渔滥捕,野生中华绒螯蟹的产量急剧下降。人工养殖的中华绒螯蟹虽然能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却不可避免导致种质下降。
东海所庄平副所长主持承担的2009年至2013年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课题,即致力于解决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下降的难题,形成整套增殖放流技术规程,为建立增殖放流效果评价平台和在河口水域开展科学有效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达到促进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修复的目的。
课题的前期工作包括长江口生态环境资源调查、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中华绒螯蟹适宜标记技术研究、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苗种资源评估、中华绒螯蟹早期发育行为学、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亲蟹生理影响,均已完成并取得较好的成果。随着人工放流中华绒螯蟹回收工作的有序展开,课题研究将不断深入,有关中华绒螯蟹野外迁徙路线、在长江口的产卵场范围以及放流生境对中华绒螯蟹生理的影响等关键问题都有望得到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