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让“海洋牧场”持续兴旺
——威海西港水产有限公司人工鱼礁建设之路
“通过人工造礁,藻类大量生长,形成了海底森林,海洋环境因此得到极大改善,这片海域今年仅海参就增产5000公斤,增收120多万元。过去在这儿垂钓,4小时只能钓到一二公斤鱼,现在可钓到四到六公斤鱼。”1月9日,西港水产有限公司常务副董事长、国家级威海刺参原种场总经理邹吉新指着小石岛周边的一片海域对记者说。
西港水产公司原来是一家以捕捞为主的渔业企业,鼎盛时期曾拥有100艘捕捞船,但随着海捕资源的衰退,公司主动调整生产结构,在加大养殖生产力度的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到人工鱼礁建设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公司就配合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所辖海域进行集鱼礁和海珍品增殖礁试验,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至2005年成礁面积已达1000余亩。在造礁的同时,公司还向礁区增殖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类。
2006年3月16日,西港水产公司正式被批准为“山东省人工鱼礁示范区”。为搞好示范,公司聘请了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市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作技术顾问,制定了人工鱼礁建设实施方案,设计了人工鱼礁的形状和投放方式,配备了大型驳船、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吊车等大型设备,建设了与之配套的200吨造礁平台和150米长的专用坞道等配套设备。
“建设人工鱼礁,就是通过向海中投放钢筋水泥构件、石块等构造物,营造与自然鱼礁类似的海洋生物生活环境,让其在这里栖息繁衍,其实就是给海洋生物建房子。”在西港水产公司办公室,邹吉新一边解说着,一边给记者播放公司的水下录像。录像显示:投放人工鱼礁后,海洋底栖生物恢复和生长速度明显加快,鱼虾贝类和海参等逐渐在礁区附近“安营扎寨”。“实践证明,通过建造鱼礁,增殖海藻,投放鱼、虾、贝、参苗种,不仅不会对海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能有效改善海区生态环境,形成‘海洋牧场’,起到增殖和保护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邹吉新表示。
人工鱼礁项目实施以来,西港水产公司累计投入资金4700多万元,投放石块礁30多万立方米、水泥构件礁10多万空立方米,为海洋生物建造栖息家园,实现了修复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在进行人工鱼礁建设的同时,为尽快改造海底生态环境,公司还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及时向人工鱼礁区移植大型海藻,并底播增殖各类海珍品近亿头(粒),放流增殖各种经济鱼类520万尾。2010年,西港水产公司累计采捕亲参2.47万头、成品参5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1400万元。到2015年,西港水产公司的海参增养殖面积将发展到6000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