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淮河是我国重要河流之一,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在安徽省境内约431公里,在淮南市境内87公里。历史上淮河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淮河多次发生污染事件,渔业资源急剧衰退,部分河段鱼虾几乎绝迹。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对淮河治理力度的加大和环保措施的加强,淮河水质状况逐步改善。自2008年始,淮南市开始了淮河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工作。为了解、评估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安徽省渔政局组织淮南市渔政处、安徽农业大学先后在淮河淮南段的峡山口、李嘴孜、洛河湾设置了三个资源监测点,对淮河水质、浮游动植物、鱼类捕获情况进行定点、定时调查分析;并结合走访渔民开展调查,提出了对淮河淮南段渔业资源现状年度评估。
监测结果显示,一是淮河水质状况明显改善,具备了渔业增殖条件。从透明度、氨氮、亚硝态氮、活性磷、浮游动植物生物量等多项指标监测结果来看,具备鱼类生长、开展增殖放流的水质及饵料条件;二是鱼类增殖放流初见成效。由于淮河水质饵料条件的改善,定居性鱼类鲤、鲫鱼、长春鳊、赤眼鳟、翘嘴鲌、乌鳢等鱼类资源逐步恢复,个体规格有增大趋势。其中鲤鱼最大个体3500克;白鲢、草鱼、鳙鱼也生长良好,白鲢最大个体3215克,草鱼最大个体3250克;淮河最著名的“淮王鱼”(长吻鮠),因生物学习性特殊,对水质要求高,曾因淮河水污染事件频发而多年不见,经过近年了的增值放流,资源逐年回升,种群初具规模,仅峡山口上半年就监测捕获300多尾,最大个体1250克;10月份,捕获淮河另一鮠科江黄颡270尾,最大个体250克,繁殖种群也已形成。
监测评估报告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增殖放流,保护生物多样性。“淮王鱼”(长吻鮠)、江黄颡为淮河重要名贵鱼类,虽然经过增值放流,资源有所恢复,但种群结构仍然十分脆弱。同时,要加大“四大家鱼”、长春鳊等鱼类增殖放流,构建合理鱼类区系;二是筹建峡山口“淮王鱼”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依据调查,参考历史资料,峡山口地理、地形独特,水流较急,是“淮王鱼”、江黄颡、鲶鱼等集中产地,也是其栖息、产卵、育肥的场所。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将更有利于保护;三是坚持资源监测,加强渔政管理。鱼类资源监测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应继续进行监测积累资料,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增殖内容,保护渔业资源,增加渔民收入。同时,进一步加强渔政管理,严打非法捕捞,保护增值放流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