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7日,省政府正式启动全省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工程,计划在“十二五”时期完成200万亩低产池的改造。这一行动,承载着千湖之省怎样的追求?
淡水渔业大省的忧患
我省水产业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科技实力,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养殖规模和水产品总量等多项指标,连续16年保持全国淡水产品第一。淡水渔业第一大省的地位还能保多久?近年来,农业部门人士心里在打鼓。2009年数据显示,我省淡水产品总量比排名第二、第三位的广东和江苏,只分别高出18万吨和21万吨;从单产看,我省比广东低209公斤,居全国第13位。未来10年,我省大水面将实现由人工高密度养殖向以“人放天养”的天然增殖转变,养殖面积将缩减238万亩,这一块将影响产能20多万吨,需要靠精养鱼池提升产能进行弥补。
巩固第一的地位,抓手在哪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何在?
正如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批示中指出的,高标准进行精养鱼池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精养池的功绩与窘境
目前,全省有精养鱼池500万亩,占养殖水面的51.3%,产量贡献大,占到了养殖总产的76%。
从生产效益看,精养鱼池亩均纯效益在1500元至2000元,比大田作物收益要高一倍以上,比大水面收益高3倍以上。“十一五”期间,每年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贡献25元以上。
从科技载体来看,大量优质名优水产苗种、先进实用的水产科技成果转化、优质水产品市场供应、水产品加工原料等基本都是由精养鱼池承担和完成。
简言之,精养鱼池在水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起着关键作用,是实现我省水产业发展的根基。
但是,精养鱼池老化失修问题日益显现,已经到了不能再等、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专家介绍,我省精养鱼池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长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标准化的改造,蓄水深度普遍不足1.5米,到处是“碟子池”、“锅底池”,单产水平低,远远不能适应集约化生态健康养殖的要求。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省精养鱼池升级改造工程方案出台,并列入“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每年改造老化淤塞严重的低产精养鱼池40万亩,重点改造升级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精养鱼池,水产大县每年改造面积不少于1万亩。
一年改造,多年受益
精养鱼池改造,是不是一改就灵?水产大县公安县的实践,已经给了部分答案。7日,记者驱车公安县的崇湖渔场、北湖渔场、崔家湖渔区,“一年改造,三年回本,多年受益”的宣传语随处可见,沿路看到渔民冒着严寒,破除冰凌,人工机械一起上阵,抢抓冬闲时节为鱼池清淤、修护坡。
近4年来,公安县共投入各类资金近5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和群众投入近4亿元,改造鱼池4万亩。改造后的鱼池,水深增至2.5米至3米,水体溶氧量达到原来的2倍,鱼类发病率降低30%左右;亩产一般可达750公斤至1000公斤,是改造前的三四倍;每亩节约养殖成本20%至30%,增加效益近4000元。
有专家分析,如果我省精养鱼池改造完成,单位面积的养殖容积可增加67%,不仅渔业产量将可增加100万吨,而且产值将增加150亿元以上,水产品的品质、效益将跃升一个台阶。
透过严冬的晨光,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一批“吨鱼塘、万元池”正在崛起。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