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2010年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成果丰硕,一年来该体系取得许多成果和亮点。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示范养殖牙鲆全雌苗种800万尾,大田应用证明可提高产量15%以上;疫苗研究取得新进展,大批量接种鳗弧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疫苗的鱼苗,养殖成活率提高20%左右;研制、生产、推广鲆鲽类专用系列配合饲料2700吨,饲料系数小于1.3;全封闭循环水和半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万多平方米,系统最高养殖密度达到60kg/m2;10m水深海域鲆鲽类专用网箱养殖牙鲆、大菱鲆的示范规模达到160个,池塘养殖面积900亩;形成了鲆鲽类加工、销售以及质量安全的分析报告;初步建起基于EAN/UCC-128码的编码方法和技术规范的产品溯源体系,并进行了产地溯源标识方法的规模化示范;建成年生产能力3000吨的鱼类加工生产线1条,并开始进行养殖鲆鲽类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工作。
二是科技产出成果丰硕。全年共完成阶段性成果验收36次;构建鲆鲽类产业经济信息发布平台一个;新建档案数据库3个,标准化质量评价标准1个;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表论文57篇、编写专著3部;完成标准与技术规范9项;培养研究生108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人文社科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
三是支持产业发展有力有效。向产区推广大菱鲆选育一代良种185万尾、优质受精卵72kg、选育有块速生长优势的二代良种135万尾;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与技术推介活动28次,培训产业技术与信息采集人员3015人次,编写各类宣传资料32本(册),发放宣传资料12980份;完成了年度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百日科技服务行动”方案的制定和落实等工作;对发生的冰冻、赤潮、漏油和疾病等突发性灾害第一时间组成救援小组赶赴灾区一线进行救援指导工作,同时开展应急性研究,撰写了多份调查报告和应对手册,为预防和降低此类灾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在“十一五”的后3年,一年上一个台阶,尤其2010年的进步特别显著。体系无论从人员素质提高还是从工作理念提升方面,都进入到成熟阶段。“十二五”时期,体系将在完成各岗位和试验站任务的同时,重点提高体系的整体性和先进性,举全体系之力重点支持“鲆鲽类现代工业化养殖模式构建”、“高产、抗病鲆鲽类新品种创制”和“鲆鲽类疫苗的创制与应用”3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