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植入促进性成熟的药物后,陈细华给中华鲟做缝合。
这几天,同安汀溪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正在进行一项重要手术,给中华鲟植入“催熟”硅胶,让它们快点“成家立业”。据介绍,这项促进中华鲟生殖腺发育的研究一旦成功,可将其成熟生殖期缩短三到五年。
这个基地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华鲟养殖基地,如果此项技术研究成功,就有可能批量促进中华鲟成熟,从而进行全人工繁殖,最终将促进中华鲟的种群数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主任陈细华说,基地已为十多尾中华鲟做了这项植入手术。中华鲟种群数量的增加,也将使中华鲟回归经济鱼类成为可能。最终形成物种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从而实现中华鲟生长的良性循环。
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蔺海清说,我国中华鲟的人工繁育技术目前基本上还没有突破。此项技术如果研究成功,将填补国内空白,促进中华鲟的人工放流,对于种群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如果中华鲟能批量繁育,还将对中华鲟商业价值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特写】
“水中大熊猫”
水上动手术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日前,在同安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记者目睹了“催熟”手术的过程。
中华鲟的手术室就在水池里,手术床是张悬浮的长方形泡沫塑料,上面摆着手术器械。“手术医生”陈细华身穿防水衣站在水中。
给中华鲟做手术,第一步要“验明正身”。每条中华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数码标记,只要用特殊的仪器一刷,就可以知道这条中华鲟“姓甚名谁”。之后,它被放在水床上,用粗粗的麻绳,吊在一根碗口粗的竹竿上称重。陈细华说,称体重是为了确定植入中华鲟体内药物的剂量。
陈细华说,当天要做手术的几尾中华鲟,年龄都在11岁左右,属于“青壮年”。这尾中华鲟有50多公斤,刚上“手术台”,显然有些焦躁,拼命地甩着尾巴,差点把工作人员推进水里。不过两分钟后,当工作人员将它平躺在水床上时,它温顺多了。陈细华说,这就是中华鲟的特性,扑腾一会儿就安静了。
手术正式开始。陈细华先给中华鲟打了消炎针和康复针,然后在中华鲟的背上戳了一个洞,将10厘米左右、含有促进性成熟药物的硅胶植入中华鲟的肌肉里,最后给伤口缝了一针。陈细华说,等药物被中华鲟吸收了,他们还会将硅胶取出,通过检查它的生殖腺来判定手术效果。整个手术不到10分钟,做完手术,中华鲟拖着略显虚弱的身体,游入水中。
【资料】
人工繁殖出“子二代”
才能最终保住中华鲟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是指以野生中华鲟为“祖辈”,人工繁殖出子一代个体作为“父辈”,再使“父辈”雄鱼和雌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发育到性成熟,通过人工繁殖获得“子代”中华鲟(俗称子二代中华鲟)的过程。
据研究,在产卵的中华鲟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至22龄,雌鱼为16至29龄,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至14年时间。以前人工繁殖中华鲟必须捕捞野生中华鲟亲鱼,这样不仅影响了野生亲鱼的自然产卵行为,而且这种方法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不可控因素多。因此,只有进行子一代中华鲟驯养,并进行全人工繁殖研究,才能最终解决中华鲟的物种保护问题。
全人工繁殖的成功,意味着今后不必捕捞长江里的野生中华鲟种群,它也能繁衍生存下去,这也能更好地保护野生亲鱼资源。
记者在网上查询发现,2009年10月,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在宜昌诞生。陈细华表示,如果在厦门基地的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中华鲟的繁育数量将获得更大的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