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生物产业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中之重产业,生物医药被认为是未来产业制高点之一。浙江省是医药大省,医药经济总量多年来居全国前列,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医药企业、生物医药技术人才、国家级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同时,浙江又是海洋大省,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全省有6500公里的海岸线、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有3061个海岛和两倍半于陆域的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供保健和药用的海洋生物有420余种。丰富的海洋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政策环境,显示海洋生物医药在该省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无到有
浙江省海洋生物医药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浙江省历史上第一个海洋生物产品,是原舟山水产食品厂(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1978年成功获得试剂级的角鲨烯产品。第一个成功研发并投产的海洋药物,是该公司与天津军事医科院等单位合作,依托富含多稀不饱和脂肪酸的马面鱼、沙丁、鲐鱼等水产品在加工中产生的副产物鱼油,于1986年研发成功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稀康胶丸。产品受到广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青睐,畅销不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上世纪90年代,浙江海洋生物医药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从事海洋生物产品生产的企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产品。浙江杭康药业有限公司(原浙江杭康海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开发,从海蛇中提取海蛇活肽等有效成分,于2000年成功研制出复方海蛇胶囊,成为我国第一只海洋生物治疗健忘症的中药新药。产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相结合,打破了目前国内治脑病完全依赖西药的局面。
浙江省虾产品年产量达80万吨、蟹类年产量15万吨,居全国第一。长期来,大量的虾、蟹壳等下脚料一度成为沿海一带主要废弃物,作为垃圾处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州玉环县一带集聚了大量生产甲壳素的生产企业,甲壳素加工产业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全国以甲壳动物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和硫酸盐,出口量占全球市场量的80%,其中浙江玉环的相关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60%。
创建于1994年的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甲壳素加工产业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同行中规模最大企业。如今,企业与国内院校联合开发了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D-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钠盐、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等20多个品种,产品总产量达2000吨/年。台州市丰润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则采用现代生物工程,利用微生物菌种,研究发酵法生产甲壳素新技术。2005年,公司与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合作,成立“台州丰润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建立甲壳素及其系列产品检测中心和甲壳素产业信息中心。
三足鼎立
浙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从无到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顾其发展历程,有三点经验可总结:
一是加强“产、学、研”结合。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分离技术、活性物质筛选技术、制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属于高科技、高风险行业,因此,浙江省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十分注重依托科研院校的力量。目前,全省进入海洋医药研究领域的科研单位有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宁波市依托多所大学成立了海洋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成立了海洋药物实验室。省内从事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生产的企业主动设计了一批项目,与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在加快推动新产品产业化的同时,培养造就了企业的研发团队,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做好资源利用。浙江省海洋生物医药生产企业都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尤其是充分利用水产品加工副产物或废弃物,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使海洋药物的附加价值更为突出。
三是建立原料供给基地。许多海洋生物医药生产企业都积极建立联结渔民、养殖专业户、农民的经营模式,对原料进行有计划收购和运输,或引导渔民、养殖专业户和农户进行原料粗加工,并实施定点收购。由于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保证了企业所需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战略
浙江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总体尚处于“萌芽”状态,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特别是微生物、浮游生物的开发偏少;所开发的产品多以功能性保健食品和中间体初级产品为主,海洋新药十分罕见,海洋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海洋医药产业的科研、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不强,需要投入、提升的环节还很多。
海洋生物医药是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目标至“十二五”后期海洋医药年产业规模要达到50亿—80亿元。为加快该产业的发展,首先要重视大力培养高层次的研发专业人员,建立有利于海洋人才培养的硬环境,制定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政策,加强海洋人才的培训和交流,建立海洋医药学人才数据库。其次要加大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项目投入,形成产、学、研联合协作体。其三要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体系,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新技术的开发。
同时,浙江海洋医药产业,要有重点地研究和发展:
一是海洋中成药的研究。结合中药现代化工程,依托现有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优势,集中力量对经中医临床实践证明确有疗效的海洋生物进行研究,如海藻、瓦楞子、石决明、牡蛎、昆布、海马等。应用现代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并配其他药物,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制成中成药。
二是应用提取分离技术,开发海洋药物和保健品。重点选取一批资源丰富、有效成分含量高、易获取和人工繁育的海洋生物,进行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和提取分离,制成海洋药物和保健品。同时,为防止资源枯竭,保护生态平衡,对重点物种要实行人工繁育,建立繁育的质量标准体系,保证药用资源质量可靠、稳定。
三是应用定向修饰(半合成)技术手段,开发现代海洋药物。按照天然药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少数可大量获得的海洋天然产物如海洋多糖、蛋白质、脂类等化合物件为基础原料,采用定向修饰(半合成)手段,进行药物的研发。
四是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培植新的海洋药源生物,开发现代海洋药物。应用生物技术来培植新的海洋药源生物,以获得大量海洋天然产物,制成新药。分离各种有价值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基因,利用海洋生物的药用基因生产海洋药物,或以海水养殖生物作为药物基因表达系统,以获得质优、量足、廉价的药物。
五是加强海洋微生物发酵技术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利用这些丰富的海洋天然产物,经适当的降解和化学修饰等手段来生产高活性的海洋药物。
链接:国外海洋药物研发如火如荼
自20世纪60年代起,海洋生物资源便成为医药界关注的新热点,各国竞相投入巨资进行海洋医药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沿海国家都把利用海洋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美 、日、英、法、俄等国家分别推出包括开发海洋微生物药物在内的“海洋生物技术计划”、“海洋蓝宝石计划”、“海洋生物开发计划”等,投入巨资发展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技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每年用于海洋药物研究的经费为5000多万美元。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的经费约为1亿多美元。
目前,科学家已经从海葵、海绵、腔肠动物、被囊动物、棘皮动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和鉴定了新型化合物3000多种,它们的主要活性表现在抗菌、抗病毒、抗凝血、镇痛、抗炎、抗肿瘤和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其中的部分先导化合物已经进入临床或临床应用。澳大利亚称近几年海洋药物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8%,到2020年,将达到500-850亿澳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