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朱雪琴,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一位普普通通的渔家女子,但她在中国沿海不少文蛤养殖大户心目中,却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经她之手,每年有数千吨素有天下第一鲜美誉的成品文蛤从滩涂泥潭“走”出国门,又有近百万公斤文蛤幼苗从盛产的长江口播撒到南起广东北至辽宁的大片海滩。没有自己的养殖基地,没有专门的运输车辆和庞杂的营销人员,朱雪琴有的只是摸索商海 20年的胆识和由她亲手建起的那一张硕大的购销网络。运筹于商海、抗争于命运,朱雪琴在广阔市场与众多养殖户之间构筑起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营销金桥,成为启东吕四沿海有名的渔业经纪人和国内文蛤购销业界中的重量级人物。
朱雪琴今日的成功,与26年前的那次“投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983年春天,土生土长于黄海岸边的她发现当地往年每公斤只有一二十元的鳗鱼苗,因为几位福建商人的私下收购,而身价倍增,但由于当时私人收购鳗鱼苗属违法行为,福建人的经营行为便只能偷偷地进行,因为丈夫出海捕捞鳗鱼苗,朱雪琴就尝试帮着福建人收了几次鳗鱼苗,竟从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高额回报,尝到甜头,朱雪琴这一干就是3个年头。也就是在这几年里,在偏僻渔村里长大的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和外面的大市场,渔村里那些从不上眼的贝类、鱼货,在朱雪琴眼里,第一次变得那样的值钱和金贵。她心中闯荡商海的野心一经激发,就如同火山样爆发。
她开始选择在当地滩涂上比比皆是的文蛤,作为自己涉足商海的敲门砖。1985年,带着一身泥腥、凭着一身胆量,她闯进了当时苏北唯一一家具有出口鲜活水产品资格的外贸企业——南通粮油进出口公司,申请到了每周5吨的活文蛤出口指标。拿出所有积蓄用作收购资金,小心翼翼地笑对每一位乡亲,朱雪琴当年就将200多吨成品文蛤通过外贸公司销售到了国外。朱雪琴名气大了,她的胃口被不断撑大,1990年,她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贷款5万元又借债2万元,并在附近南通盐场包下一个晒盐池用作文蛤暂养池,她要把她的文蛤事业做得更大。不想,仅仅几天过后,一场无情的灾祸随之而来,差点让生意场上风头正盛的朱雪琴跌倒后难以爬起。这一年的秋天,因为价格上的各执一词,朱雪琴与一位客商谈崩了一笔销量达十几吨的文蛤买卖,而当天,她暂养池里的文蛤容量已超过极限,就在这一天的夜里, 20多吨文蛤因供氧严重不足全部暴死。第二天早晨,目睹此景的朱雪琴两眼一黑,差点跌进已开始腐烂的文蛤池中。血本无归,这叫自己如何还得清七八万元债务?从盐场到家中四五里路,朱雪琴一路号啕大哭,眼泪直流了一天一夜。
冬去春来,朱雪琴还是满脑子苍白,丈夫则重操出海旧业,如果没有一身债务,生活似乎又重新回到五六年前的那种清贫和安逸。但就在人们不再把目光聚焦于这位曾经无限风光的女老板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又让内心里仍然燥动抗争和叛逆的朱雪琴有了后来咸鱼翻身的奇迹。牵着孩子,到近在咫尺的黄海岸边散散心,赶海归来的渔民把一种奇异的贝类让见多识广的朱雪琴辨认。当地滩涂上以前很少有这种贝类,但不知怎的,这两年多了起来,人们不晓得它的名字,也不知该如何品尝它的美味,似曾相识于这种贝类的朱雪琴想起来了,它名叫花蛤,是祖籍浙江的母亲最爱吃的一道海鲜。电话打给远在上海的母亲,母亲不无感慨地说道,那可是在浙江温州一带十分名贵的贝类产品呐。母亲的提醒,无意中拨动了朱雪琴心底里那根不安份的弦。也就在几天后,拎着一包花蛤样品的朱雪琴独自一人出现在了浙江温州乐清县虹桥镇的东海海滩上,靠着渔民的指点,她找到了当地一个很有名气的花蛤经营大户,“有多少要多少,价格就按你说的办。”对方一锤定音,令困境中的朱雪琴泪流满面、欣喜若狂。悄悄地包上一部面包车,第一天收购、次日送货、第三天返回,朱雪琴没日没夜地奔波于南通与温州之间,一趟四五百公斤、一车赚一二千元钱,朱雪琴一年下来,竟还清了所有欠款。这一干,又是五六年,如果没有后来又一次的阴沟翻船,朱雪琴恐怕会一直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的赚钱生意。
成功似乎总要有失败相伴、喜悦似乎总会有泪水相映。朱雪琴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屈服于命运和敢于挑战自我。1996年,朱雪琴在经受了又一次打击后回到了她第三次创业的起点。这年的6月份,当她准备把收购来的2000多公斤花蛤启运温州时,却突然发现这批花蛤已经出现腐败发臭现象,顷刻问,又是十几万元钱打了水漂。不过这一次,羽毛渐丰的朱雪琴没有自暴自弃,她已经有了再一次跌倒了站起来的心理准备和忍受能力,在朋友的鼓励下,她经过了短暂的沉默,又激发起更强烈的再创新业欲望。失败后冷静面对她熟悉的国内外海水产品市场,她从国内文蛤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外对无公害海水产品的急剧需求中,看到了文蛤市场的巨大商机,继而大胆放弃难成大气候的花蛤销售,重新把经营触角伸向曾经久违了的文蛤天地。变零星收购为面向大户收购,变盲目收购为根据外贸要求定时、定点、定规格上门收购,变口头约定为合同经营,朱雪琴的复出,很快如一匹黑马令同行刮目相看,不长时间,与朱雪琴建立购销关系的养殖大户从本地发展到外省,从几十个扩大到几百上千个,以至于朱雪琴无法在一个笔记本上全部记下这些养殖户的电话号码,她的外销渠道则从南通延伸到了上海口岸,文蛤产品源源销往海外市场。一进一出之中,经朱雪琴之手出口的文蛤1998年突破了1000吨大关。尽管在这过程中,生意场上还会经常遇到波折,但无论是浙江一个地痞的敲诈、还是当地不法商人的欺骗,或者文蛤贩销中的其它种种困难,都已经左右不了朱雪琴如日中天的事业,相反,只能成为她拼搏历程中的一朵朵浪花,并越发激励起她坚强的意志。
从养殖户和渔民丰产丰收中感受奋斗的乐趣、从自己每天经销数千公斤文蛤中体味拼搏的价值。到了半百年纪,朱雪琴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事业刚刚起步。收文蛤、卖文蛤,现成的生意终有一天会因为我国沿海大部分海域滩涂无天然文蛤而走到尽头,而此时又一个巨大商机从天而降垂青于朱雪琴,长江口附近水域每年都要旺发文蛤苗,数量之多足可以供应国内大部分沿海滩涂放养,朱雪琴一拍脑袋,将贩销蛤苗与收购成品文蛤融为一体,1999年起,她在向养殖户提供文蛤苗同时,又与他们签订成品文蛤收购合同,一着妙棋,全盘更活,短短二三年时间,朱雪琴同全国沿海数以千计文蛤养殖大户建立了紧密型的购销关系,在一些沿海地区,朱雪琴俨然成了养殖户眼里的救星和财神菩萨。
平均每天都要把2卡车以上的大规格成品文蛤出口国外,平均每天都要将二三千公斤文蛤苗种发送到天南海北的养殖户手中,朱雪琴的生活一如她当年创业时那样忙碌和辛劳,唯一不同的是她如今可以在中国沿海滩涂调动起不属于她的文蛤养殖大军,可以在国内文蛤业界调动起属于她的繁忙物流。尽管貌不惊人,却是叱咤商海,这就是朱雪琴,一个少有令人叫绝风采却有让人赞叹不已业绩的渔家女子。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