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水养鲟车间
农家室内养鲟剖面图
大棚车间平面图
目前,世界最大渔业产业的三文鱼类,年产销量300万吨左右,主要产品形态包括生吃鱼片、红鱼子酱和鱼油,在欧洲等地形成了千亿美元的产业。
鲟鱼的品质和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比三文鱼更高,既可用来做旅游项目,供顾客参观游览,还可以加工成多种产品鲟鱼皮可做成高档皮包;鲟鱼子酱是世界最好的鱼子酱,国际上每公斤卖到5000美元;鲟鱼软骨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与鱼翅汤媲美。
湖北是世界鲟鱼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位于三峡流向江汉平原出口处的宜都是鲟鱼王国当之无愧的核心区。怎样让鲟鱼的综合效益指标赶超千亿美元的欧洲三文鱼产业,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老蓝的传奇和梦想
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蓝泽桥,是一位传奇人物。
他因为鲟鱼而坐牢,又是鲟鱼救了他。
他是《中国赔偿法》刑事赔偿第一人,其典型案例被写进了中学《思想品德》教科书。
他是徘徊在鱼池边的亿万富翁,有关媒体用“水中金条”来形容他养的鲟鱼。
他的穿着完全像个农民,但他却有科学家一样的大脑,企业家一样的激情。
他养的鱼全部生活在“氧吧”里,鱼池是片“室内森林”。
他说,“世界鲟鱼保护大会”到了他这里,就要改名为“世界鲟鱼养殖大会”。绝大多数到他这里参观的人,都会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参观后的感受。
他喜欢别人喊他“老蓝”,而不是“蓝总”。自己讲话时,也从不用“我”,而多用“老蓝”。
老蓝说,他出生于农村,在他的经历中,农民的形象主要是耷拉着脑袋,整天愁眉苦脸。他想让农民活得趾高气扬、心情舒畅,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老蓝的梦想是:农民足不出户每年挣上6万元,家家户户住三层小别墅,楼下是鱼池,一楼是接待室和鲟鱼产品展示厅,二楼是餐馆,三楼是旅馆。
杠杆式增长的商业价值
湖北省养殖水面1075万亩,每年水产品总产量没有超过300万吨,产值没有超过400亿元,甚至还没有一个企业的产值大,农民也没有因此而致富。
而且,因为过度养殖,经常可以在报纸上看到死鱼漂满湖泊的新闻,牺牲了环境,污染了水源,农民损失严重。
老蓝说,他多年摸索出来的封闭式工厂化养殖模式,可以让水温常年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这是鲟鱼生长的最佳温度区间。因为温度控制好,鲟鱼每天都在生长,而不像在自然环境里,不同季节生长速度不同。
老蓝介绍,他的鱼池1立方米可以产60公斤鱼,1亩水面养的鱼等于江汉平原100亩水面的产量。即使按照普通鱼的价格,收入也会翻几番。
世界上的企业能够横跨一、二、三产业的不多,而老蓝的天峡鲟业公司却横跨三种产业形态:既是一种养殖业,也从事加工,还是一种旅游项目。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鲟鱼是两亿多年前的物种,比较稀有,具有神秘感,神秘感是一种资源,可以做成旅游项目;鲟鱼全身都是宝鱼皮可以做高档皮包,鱼肉可以食用,鱼骨头可以熬汤,鱼内脏可以做成鱼子酱。
记者估算,除去旅游带来的收入,同一般鱼类相比,单位水面饲养鲟鱼获得的效益,老蓝就要比其他人高数倍。老蓝说,同其他企业以百分数的增长相比,他的企业增长是杠杆式的。
养殖业有一个合理的养殖周期,养殖过长和过短都无助于提高养殖效益。老蓝说,他的鲟鱼可以打破这个养殖周期可以短养,也可以长养。
短养,按照每月翻番的生长速度,半年后一条鱼就可以卖上百元。长养,可以养5~6年,体重150斤左右,一条雄鱼可卖上万元,雌鱼仅鱼子就占了整条鱼的13%,可卖数万元。
一条鱼卖数万元,在很多人眼里,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老蓝眼里这很稀松平常。
原因在于,鱼皮是按平方的速度增加,可做成高档皮包;鲟鱼子酱是世界最好的鱼子酱,是王公贵族喜爱的营养品,国际上每公斤卖到5000美元,价格堪比黄金,且供不应求;鲟鱼软骨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与鱼翅汤媲美。
打造“差碳”企业
在讨论企业创新时,许多人会说“应该产、学、研结合”。老蓝认为,产、学、研相结合其实是个空洞的概念,只有将“学”和“研”放到“产”里,“学”和“研”才能发挥作用。
老蓝说,没有激励机制的“学”和“研”,做出来的东西很可能会脱离企业发展,开发出来的产品可能只是一个智力上的自娱自乐游戏。
老蓝抛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其他鱼子酱有一股浓浓的鱼腥味,而我们的鱼子酱没有鱼腥味且供不应求?
老蓝解释,那是因为他的鱼池水质好,他自己发明的《生态循环水工业化养鱼技术》,水体每天循环可达100次以上,其技术站到了国际最前沿,让世界水产大国荷兰、挪威等国的专家都啧啧称赞。
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资源有序利用起来,污染源就变成了营养源。鲟鱼产生的氨氮,被植物吸收;投放一些专食鱼粪的花鲢,食取鲟鱼粪便;以石头作载体繁育微生物,调节水中酸碱度;植物释放氧气,形成“氧吧”。
记者发现,整个养鲟车间,池底干干净净,现场见不到设备,除了投放饵料外,几乎不用人工。
老蓝介绍,这套发明用气体推水抽水取代设备交换,用生态净化替代设备处理,使鱼池形成全生态循环,率先引爆了当今世界工业化养鱼和产业化保护利用珍稀濒危鲟鱼物种的“生态革命”。
“别的企业天天都在谈论"低碳",我这里是"差碳"”,老蓝说,“如果湖北每年有10万亩土地来养殖鲟鱼,就可以超过现在1075万亩水面的养殖产量,并远远超过现在的产值,且不需要耗费多少水、电、地。”
老蓝认为,单位土地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转变生产方式。18亿亩土地红线,光靠保是保不住的,只有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才能破解资源制约难题,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老蓝还说,当前背景下,生产其他农产品,供给不是问题,市场和流通才是制约。而饲养鲟鱼,市场问题不算太大,供给是最大的瓶颈。
不能不说,在这个物资丰裕时代,老蓝的经营模式正是对市场的一种颠覆,在未来必将成为一个发展前景巨大的“革命性产业”。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