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0日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获悉,今年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公司下属的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葛洲坝下游首次监测到一次中华鲟自然繁殖,并采集到了少量鲟卵。同时,在葛洲坝庙嘴江段和红花套江段也采集到了自然孵化出的中华鲟鱼苗。
据介绍,这是中国今年首次观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并孵化。
为监测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是否会影响到中华鲟自然繁殖,中华鲟研究所承担了中国三峡集团“175米实验性蓄水期间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科研任务。研究人员综合采用食卵鱼监测、沉底网捞卵、水下摄像等多种监测方法,以确保能发现中华鲟产卵活动。
在11月23日凌晨收网检查时,研究人员在网内发现了22颗中华鲟卵,其中8颗发育正常。根据其发育时间推算,这批卵的受精时间是在21日午夜至22日凌晨之间。在随后的几天里,研究人员又陆续采集到了不同发育期的卵,并将这些卵运送到三峡坝区中华鲟物种保护研究基地进行培育。26日凌晨,这批卵孵化出苗。
中华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亿年。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华鲟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在自然条件下,生在长江的野生中华鲟需到大海中完成部分性腺发育,然后溯河洄游进行繁殖。
1981年葛洲坝实施大江截流后,中华鲟的生存境况发生改变,长江上游的中华鲟产卵场消失。经过20多年的适应,中华鲟现已在葛洲坝下游建立了新的天然产卵繁殖场。
据统计,中华鲟研究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累计向长江、珠江流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500多万尾。目前每年自长江口洄游到宜昌江段的中华鲟数量在300尾左右。今年6月,中国首次将全人工繁殖的5尾中华鲟放流到野外,这对保护该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