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今年以来,辽宁省新建了3个人工渔礁示范区,礁区面积达1.3万亩,礁体规模达38万空立方米。经过3年来大规模的投礁工作,目前全省集中礁区面积已达3.42万亩,礁体规模达45万空立方米。
人养海:为鱼虾安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辽宁省渔业捕捞能力快速提高,沿海的大连、营口、丹东、盘锦、锦州、葫芦岛6市拥有的渔船数量不断增长,如今已超过万艘,而且马力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捕捞能力明显增强后,邻近的黄海、渤海湾、辽东湾等海域出现了渔业资源锐减的情况。到目前,近海渔场虽然仍拥有鱼、虾、贝、蜇、藻、参类等海洋生物品种,但资源量与从前相比已大为减少。
近10年来,辽宁连年实施大规模人工放流海蜇、对虾的惠民举措,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渔业资源剧减的趋势,但海洋生态告急的现实依然严峻。为此,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和广大渔民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脚步:渔业生产从过去单一的“捕捞型”,向“捕捞+养殖型”转变;由“沿海增殖放流定时捕捞+远洋捕捞+精养海淡水名优特品种”,向以此为基础的“大范围的‘海洋牧场’建设”转变。
而“海洋牧场”建设,就是要通过大规模人造渔礁活动,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从而实现“养海、富海、富民”的目标,尽快完成从“海养人”到“人养海”再到“海养人”的转变。
人造渔礁:引进先进技术
一片非人工造礁海域如果只有3~5种鱼类品种,经过人造渔礁后,诱集那些“过客”鱼类来此安家繁育,就可使鱼类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人造渔礁的鱼产量一般也比同类海域的非人工造礁区高10倍~100倍,最高可达1000倍。
“而且在大量投放人工渔礁后,渔礁区海域的海藻数量也成倍增加。海藻可以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因此投放人工渔礁也成为治理辽东湾海域污染的一个妙招。”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姜连新表示,“大规模进行人工渔礁建设,就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了一批小型良性人工生态系统,对提高海域生产力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美国人造渔礁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人造渔礁区有1200多处,不但相对抵消了近海强度捕捞的副作用,并且推动了旅游和垂钓业的发展。日本人造渔礁使一度受到破坏的濑户内海再度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牧场”。我国台湾从1974年开始设置人造渔礁,渔礁投放3年后,礁区鱼类品种增加了12种,而且大多是经济价值高的名贵鱼种。广东省于上世纪80年代在大亚湾、放鸡岛、蛇口等地投放人造渔礁,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辽宁近年在人造渔礁的实践中,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既使用传统的石头礁、轮胎礁和混凝土礁,也创新使用了混凝土方框礁、空心砖礁、多种材质制作的M形礁、塑料三角架礁和耐海水腐蚀的“筛绢网礁”等。
3000余万元:“存”进大海
近3年来辽宁省实施了渔业推进计划,得到国家财政的积极支持,年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近海的12处人造渔礁区域建设。等到渔业资源有效恢复、鱼虾再成群时,这些政府投资就成了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渔民们捕鱼捕虾,就是吃到了投资的利息。
今年,省海洋与渔业厅将“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写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渤海“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也被列入了国家2010年“948”重大项目。
2008年和2009年辽宁省连续在锦州、葫芦岛两市开展辽西海域人造渔礁建设,在辽西海域形成了两个不同功能类型的初期示范区。目前辽西两个示范区海域共投放各类人工渔礁2万多空立方米,形成礁区面积近1.6万亩。据专业人员实地监测调查,目前生物已呈现多样性,各种鱼类的聚集及投放增殖苗种的长势均良好。
2009年和今年大连聘请了人工渔礁专家设计人工渔礁,确定在三山岛示范区投放窗板式箱形海珍品增殖兼集渔礁、在蚂蚁岛示范区投放M形海珍品增殖兼集渔礁、在城子示范区投放棱台式箱形海珍品增殖兼集渔礁。
虾池造礁:适合养辽参
辽参喜欢生活在波流静稳、水清、无溪水注入、海藻茂盛的岩礁底,栖息在礁石背面的海水缓流处,以硅藻和混在泥沙中的有机质和浮游生物为食。“上世纪90年代,我省许多虾池因发生病害不再适宜养虾,很多都白白废弃了。”省海洋与渔业厅的专家介绍说,“而通过造礁等措施,这些虾池却可以改造出适宜海参生活的水下环境。营口、丹东、盘锦、锦州和葫芦岛等地纷纷用人工造礁的方式进行改造,在虾池中养参都取得了成功。”
大连是“辽参”的主要产地和带动全省辽参产业发展的龙头。目前,“辽参”经济不断壮大,全省拥有完备的“辽参”种苗繁育、饲养、加工销售产业链,海参加工企业达到900余家,市场年销售额已突破百亿元大关。
人工造礁不仅可以修复海洋生态,还在辽宁沿海各市撑起了一个百亿元的海参养殖产业。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