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据永嘉县农业局渔政站站长陈志俭介绍,楠溪江流域洄游鱼类主要有香鱼、鳗鲡等,其中香鱼较为珍贵。一来,香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视为“鱼中珍品”,在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及日本、东南亚更是被称为“河鱼之王”,野生香鱼加工而成的香鱼干,市场价在每公斤1600元~2000元;二来,香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只能在咸淡水交汇的河海交界处生存,目前省内其他地方几乎见不到野生香鱼的影子。据悉,香鱼已经属于易危动物,稍有不慎就会进入濒危动物的行列。
根据香鱼的习性,每年的2月~5月,当河水水温逐渐上升到10℃~15℃,接近于海水的温度时,在海里越冬的幼年香鱼便进入河口游往河流上游。幼鱼在河川中生长发育后,又向河川下游洄游,在9月~11月产卵。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和水温的继续下降,幼鱼入海越冬。
“鱼道的建设是一个生态补偿工程。”楠溪江供水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黄金锡说,楠溪江供水工程拦水闸位于咸淡水交汇处即赶潮河段,正好阻挡了香鱼洄游的路线。他坦言,工程的建设会给楠溪江的生态特别是香鱼的生存繁衍造成一些影响,但是各方都会尽全力把影响降到最低,楠溪江供水工程鱼道主要是为香鱼设置。
425万元为香鱼留道
楠溪江供水工程的全线贯通,让乐清虹柳平原百万居民喝上楠溪江水的日子越来越近。但楠溪江中的洄游鱼类却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洄游线路被拦河闸拦腰截断后,该如何洄游?
为这个难题发愁的除了江中鱼儿,还有楠溪江供水工程建设指挥部、水利研究部门以及当地渔民等一大群人。经过多方长时间的商讨论证,一座专供鱼类上下的鱼道跃然纸上。楠溪江供水工程建设指挥部昨天说,鱼道建设目前已完成一半左右,明年下半年将与整体工程同期完工。
鱼道在西欧已有几百年历史,1883年苏格兰柏思谢尔地区泰斯河支流上的胡里坝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鱼道。由于鱼类不习惯通过该鱼道,因此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20世纪初,比利时工程师丹尼尔,进行了长达30年的实验和研究,创造了在鱼道内部设置减小流速的鱼道,称之为“丹尼尔型鱼道”。在西欧、北美等国家得到了较多的推广应用。
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蓬勃开展,这些工程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也日益突出,鱼道的研究和建设随之发展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加拿大有过鱼建筑物200座以上,主要采用鱼道为主,还有少量的机械提升设备;西欧各国有各种过鱼建筑物100座以上;日本有35座,主要也以鱼道为主;前苏联有15座以上过鱼建筑物。其中,比较著名的鱼道有美国的麦克纳瑞坝鱼道、加拿大的鬼门峡鱼道以及英国的汤格兰德坝鱼道等。
国外鱼道的主要过鱼对象一般为鲑鱼和鳟鱼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洄游性鱼类。这些鱼类个体较大,克服流速的能力很强,对复杂流态的适应性也较好。
[延伸阅读]
鱼儿应该怎么走?
鱼道布置在楠溪江右岸,净宽2米,两边侧墙厚度0.5米,总长478.15米,预计总投资425万元。黄金锡说,受地形条件限制,鱼道采用螺旋上升式布置。也就是说,鱼道由三段直道和两段弯道组成,一个口子联通上游,一个口子联通下游,中间一段过渡。鱼道总体呈回形针状,形似高速路出入口的闸道。
在楠溪江右岸的鱼道施工现场,可以看到有两段直道已经完成,最后一段仍在开挖中,连接三段通道的两个弯道也完成了一半。
鱼道部分工程主施工员叶松说,鱼道建设看似简单,却大有文章。上游道口附近的通道并不是完全直的,而是有一定的弧度,这是为了迎合水流,将鱼引导进入鱼道;下游道口则设置在电站的尾水渠(将发电尾水从尾水管或隧洞的出口排至下游河道的渠道)附近,这符合鱼类喜好在此种水文环境聚集以及喜好逆流而上的习性,能有效地诱导鱼进入鱼道。另外,鱼道每隔2.4米会有一块隔板,用于控制水位和上下游的落差。隔板上有一个0.5米宽、0.5米高的口子,这才是鱼真正的“通道”。口子在每块隔板上的位置也不相同,分别分布在左、中、右,用于控制水的流速。
这样的设计是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果:理想条件下,当鱼道内的流速为0.4~0.8米/秒时,过鱼率最大,上限流速一般为1.2~1.5米/秒,鱼道内流速绝对不允许超过3米/秒。
我国过鱼建筑物的建设和研究历史较短。1958年在规划开发富春江七里垅水电站时,首次设计了鱼道;上世纪60年代又分别在黑龙江和江苏等地兴建了鲤鱼港、斗龙港、太平闸等30多座鱼道。
至20世纪80年代,相继建成了安徽裕溪闸鱼道、江苏浏河鱼道、江苏团结河闸鱼道、湖南洋塘鱼道等40余座过鱼建筑物。其中,湖南洋塘鱼道于1980年3月建成运行,它是我国第一座在水电站尾水管顶部设有集鱼系统的水电站枢纽型鱼道,实践证明集鱼系统对增加过鱼效果起到了显著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建设时针对中华鲟的保护方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最终采取了人工繁殖和放养的方法解决中华鲟等珍稀鱼类的过坝问题。此后我国在大江大河上修建大坝时几乎都不再考虑修建过鱼设施,导致鱼道研究工作在此后的20年里基本陷于停滞状态。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对生态、环保的重视,鱼道研究有所恢复,现在水利部正在组织有关部门编写鱼道规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各类水利工程中已建鱼道80余座,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各省。已建的鱼道大多布置在沿海沿江平原地区的低水头闸坝上,故底坡较缓,提升高度也不大,一般在10米左右。
鱼儿会认得路吗?
精心的设计只是理论基础,鱼儿到底认不认得路、到底会不会“领情”走这条专门开辟的通道,还需实践的检验。为此,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专家们进行了放鱼试验。
试验观测表明:当鱼儿放入模型区时,大多数鱼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找到尾水渠附近水域,但其中约有75%的鱼游进了电站尾水管而非鱼道进口。因此,要采取适当的阻鱼措施,让鱼不能游入电站尾水管,这样,鱼儿才能根据进口的水流环境,找到尾水管上方的鱼道进口。
黄金锡称,据他了解,国内外的鱼道建设案例很多,但成功的经验只有日本以及国内少数地方有。鱼道建设的研讨也曾邀请日本的专家参加,他们为前期设计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另外包括来自中科院、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等专家在具体了解情况后,均表示此处案例“我看行”。
当地村民听说后曾开玩笑说:“这就要问鱼了。”也有人说:“对鱼进行几次‘培训’肯定能教会。”
村民的玩笑隐约表达了很多人的质疑和担忧。几年前,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为解决藏羚羊迁徙问题而设置了藏羚羊通道,这一做法引起了诸多争议。但实际使用后,藏羚羊已经很好地适应通道,与通道和谐共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