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11月19日-20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工程院第109场工程科技论坛“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梁田庚等领导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开幕式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显良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沈国舫、管华诗、赵法箴、麦康森,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怒云,中国工程院副秘书长白玉良,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农业部渔船检验局局长柳正等出席论坛,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2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潘云鹤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潘云鹤针对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结合中国工程院“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部署,从技术层面,对今后一段时期渔业科技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为构建现代渔业技术体系、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梁田庚在讲话中系统总结了我国农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全面评价了渔业节能减排工作和低碳技术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对发展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提出了开展渔业节能研究,提高渔业耗能效率;加强渔业减排力度,推广生态渔业理念;拓展生态养殖模式,发展碳汇渔业产业;开发生物质能能源,促进能源永续利用等4条建议。
开幕式后,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唐启升院士作了题为“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渔业”的主题报告,深入分析了渔业碳汇形成的过程和机制,提出了低碳渔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碳汇渔业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应用前景,推进渔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来自关领域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40位专家将在两天时间里围绕“水生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与生物固碳机制”、“渔业生物碳汇过程与评价技术”、“海水高效低碳养殖技术”、“淡水高效低碳养殖技术”、“海洋牧场与生态礁构建技术”、“绿色安全饲料与加工低碳技术”、“渔业装备与节能减排技术”等7个专题展开研讨交流。会场气氛热烈、参会人员踊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起到了碰撞思维火花、启迪科学灵感的积极作用。
渔业为二氧化碳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型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贝类通过促进生长的方式使用海洋碳,我国浅海贝藻养殖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健康的蓝色海洋食物,同时又能为减排大气二氧化碳做出贡献,是一种双赢的人类生产活动。按照现有贝藻产量比例计算,海水养殖每年从水体中移出大约230万吨碳。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到2050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预计达到3500万吨,将进一步带动渔业碳汇的增加,海水养殖碳汇总量可达到400多万吨,其中贝类固碳180万吨,藻类固碳235万吨。
我国是率先提出渔业碳汇概念和倡导发展碳汇渔业的国家,“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工程科技论坛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体现了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勇气,也展示了我国水产科研界在该前沿领域超前的研究理念和优秀的研究成果,必将对提高渔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中国从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