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虾稻连作第一人刘主权在稻田旁收获虾子。
刘主权被人称为“中国虾稻连作第一人”,他的一次偶然尝试,成就了一个数十亿元的产业。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见证了小龙虾产业的兴起,也跟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经历了一系列大事件中的跌宕起伏。
刘主权第一次在稻田里养虾以前,“小龙虾”这个名字好听的小家伙名声却并不好,农村流传它是外来物种,它们生长繁衍于沟渠之间,农民用铁夹对付它。然而,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它逐渐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人们大量捕捞野生小龙虾,而刘主权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2000年10月,他以很低的价格买了150公斤野生小龙虾放进稻田,到第二年春季水稻种下去的时候,他已收获了1500公斤小龙虾,卖了5000元钱。
这种方式很快被附近的农民效仿。“这一带的低产湖田一年四季干不了水,只能种一季中稻,养虾正好利用了冬闲季节,八九月份投苗下去,第二年四五月份起虾,小龙虾还对稻田起到了松土、除草、增肥的效果。”刘主权说。
2005年,刘主权所在的湖北潜江市与科研部门联合,全面总结“虾稻连作”技术,并探索小龙虾的人工繁育技术。刘主权也在这一年里开发积玉口镇牛湾湖300亩荒湖,大规模养殖小龙虾。
自此,稻田里养虾的生产方法快速扩散,甚至被写进了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如今,“虾稻连作”在湖北省已超过300万亩,产值超过30亿元。在潜江市,2004年养殖面积是4000亩,到2009年超过15万亩,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出口创汇均居全国之首。
五年之间,刘主权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养虾方法从江汉平原走向全省,走向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还看到稻田里养育的小龙虾从潜江的“大排档”走向北京的大酒店,“小李子”、“利荣”、“潜憨子”等小龙虾招牌已进入全国各地。
据当地的调查统计,仅在武汉市就有4000家左右的小龙虾餐饮店。油焖大虾、麻辣大虾、口味全虾等,已经成为当地餐饮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更让刘主权自豪的是,小小一只红虾,让自己的家乡与欧美市场紧密联系。“我们养的虾子,不仅南京、上海人吃,欧洲、美国人也吃。”目前,潜江市已有11家加工企业,有5家企业获得了对欧美等国外市场的水产食品自营出口权。小龙虾系列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到10月底,已出口创汇9726万美元。
经历了冰雪灾害,金融危机以及国际反倾销等事件的冲击,老刘对市场的把握越来越清晰。“价格有一些波动,但总体上是稳步上涨的,从原来一斤几毛钱一块钱涨到了现在八块到十几块钱。”
在卖给外地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虾农们意识到了品质的重要性。“欧洲的老板还专程到我的基地来考察,看过之后他们才放心。”刘主权说。
他告诉记者,有很多卖饲料的向他推销,说用饲料喂养的小龙虾会长得更快更大,但是他都一口回绝了。“喂青草,吃田间的浮游生物,小龙虾的肉质才好,要是用了饲料,我怕把我们的牌子搞砸了。”
潜江市还专门制定小龙虾的养殖技术标准和人工繁育技术标准,指导虾农生产。这两个标准成为湖北省地方标准,也是全国的第一套小龙虾生产技术标准。按标准生产的小龙虾产品经过了国际质量监控体系认证和美国、欧盟的卫生注册。
但是,今年炒得沸沸扬扬的“洗虾粉”事件着实让老刘捏了一把汗。好在事件发生时,已接近小龙虾销售的尾声,没有带来太大的损失,但虾农们还是担心,明年的销售能不能走出这个阴影。
老刘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监管和检测力度,保证农产品从生产环节到最后的入口消费都是安全的。“食品安全是一个产业链的安全,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我们都会受到很大冲击。”
回首过去五年的同时,老刘也提出了自己田园牧歌式的“‘十二五’规划”:在自己这300亩田间,种上景观树,修建休闲林,可以邀请附近的退休老职工们到田园之间休闲娱乐,垂钓打牌,饮酒品虾……
16日,记者来到刘主权的养虾基地时,他已经投下了今年的虾苗,一台挖掘机正在田边挖土整地。老刘告诉记者,他要开始种树了。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