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11月15日上午,江宁新济洲湿地码头,2010年长江南京段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正式开始。
记者看到,每一辆运载鱼苗的卡车到达江边后,穿着高筒雨靴的放流人员就熟练地搭起防滑布。防滑布一头搭在卡车上,一头铺进江水里成滑道状。成桶的鱼苗倒下去,鱼群蹦蹦跳跳顺坡滑进长江。
南京市渔政处处长蒋留青说,这是经过多年的摸索寻到的最佳放流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对鱼苗的二次伤害。记者注意到,此次放流鱼苗个头普遍较大,长度在10厘米左右,有的甚至已长约15厘米。放流入江的幼鱼似乎还不大适应新环境,成群结队地偎依江边,长久才缓缓游去。当天的放流直到下午才结束,8卡车35万尾鱼苗陆续“滑”到长江里。
“比起以往两三厘米的鱼苗,这样大规格的幼鱼更容易成活。而且初冬时节江面水位低,鱼类潜于江底,是传统捕捞淡季。”蒋留青说,“同时,由于气温较低,便于鱼苗运输和存活。因此,冬季放流比其他季节成活率更高。”
本次放流活动省市合作,是继今年6月全国放流日启动仪式后的第二次增殖放流,将持续4天,向长江放流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鱼种120万尾和长江特色鱼类长吻鮠2万尾。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5年财政支持长江放流以来,中央和省财政在江苏省长江段共投入不少于一个亿的资金,加上来自企业等方面的民间捐助,大约有1.5亿元。今年向长江投放中华鲟、胭脂鱼、中华绒螯蟹、暗纹东方魨、“四大家鱼”等水生珍稀动物和长江特色经济鱼类3.5亿尾,超出计划放流数的45.59%。
1.5亿元的资金投入长江,对于长江渔业资源的改善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记者采访获悉,由于长江是开放性水域,作用无法定量,但可以定性。“年年放流,可以保证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减缓长江生物消亡的速度,能促进水产养殖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但要长江已经或者接近消失的鱼种重现,困难还很大。”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夏爱军介绍道。
据资料记载,江苏364公里长江段出现的鱼类曾经多达161种。而近几年,长江江苏段采集到的鱼类只有108种,53种鱼类已经多年难觅踪迹,其中有的可能灭绝。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保护处处长刘伟告诉记者,“因为鱼种不容易监测,这个数据不是非常精确,但长江鱼种不断减少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考评估,2006年长江里的江豚数量已经不到1800头。4年来,江豚数量以大致每一年5%的幅度在减少。据此推算,目前江豚的数量已经不到1500头。有关专家指出,如果现状依旧,那么江豚很可能会在15年左右灭绝。
如今虽然减幅趋缓,但品种、数量和规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镇江的一位渔业专家说,长江渔民捕不到大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江水质污染、船舶噪声污染,导致长江适合鱼类繁殖和生存的水域变小,条件变差。他们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一条在繁殖期间的鲫鱼受惊后,肚子里的鱼籽会吸水膨胀死亡,不在繁殖期间的鲫鱼也会因此失去繁殖能力。还有的鱼种一条鱼被污染后,会影响一个族群的繁殖和生存。
对于数千公里的长江段来说,新办企业、建设码头、通行船舶是经济发展的推手,但对长江物种却是“杀手”。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中寻得平衡,是摆在长江生物保护专家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长江放流,仅是解开这道难题的一个小小方程式。
“增殖放流,仅仅是保护长江渔业资源和鱼种的一项工作,任何江段单个的努力都不过是‘杯水车薪’!”夏爱军补充说,尽管这样,我省将继续动员社会力量,加大放流力度。毕竟,哪怕是杯水车薪,对于生物来说都是福音。在15日的放流现场,一只黑不溜秋的动物就翻滚在江中间“凑热闹”,渔政部门人员惊喜地告诉记者,“那是江豚,也就是老百姓讲的江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