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正值螃蟹起捕上市时,近日,一场河蟹生态高效养殖擂台赛在金坛市热热闹闹展开。
为让养蟹效益高起点上再上台阶,今年该市筛选出420户渔业科技入户示范户,开展河蟹生态高效养殖擂台赛,对亩均效益超5000元和1万元的分别进行奖励。
据测产,这420户示范户承包养殖的1.58万亩螃蟹平均亩产达到95公斤,平均规格达到155克/只,亩均效益达到5500元。
这不由让人产生两个惊叹:一是没想到螃蟹人工养殖经过多年大发展,螃蟹走上普通百姓餐桌后,仍然还有这么高的养殖效益。据介绍,一个农民不雇人可以管理养殖20~30亩螃蟹,螃蟹养得好,一年就可净赚20~30万元。第二,同样养螃蟹,效益差距极大。据测产和统计,金坛市今年14.5万亩养蟹水面,亩均效益达5000元的养殖户有916户、面积3.1万亩,亩均1万元的有308户,面积1.05万亩,其余亩效益一般在3000元,也有极少数农户亏损。
同一个地方的农户,同样养螃蟹,为何会有这么大的效益差距?记者采访了当地很有代表性的两位蟹农。金城镇前庄村的冷国芳,承包89亩池塘养蟹,今年亩均效益达到1万元,而去年则亏了20多万元。负责技术指导的镇农业服务站技术员、渔业科技入户指导员毛建忠,透露了他指导冷国芳扭亏为盈的技术奥秘。一是水质控制。要想养好一池蟹,先要养好一池水。去年冷国芳看到市场上螺蛳价格贵,没舍得买,结果水草腐烂,蓝藻暴发,螃蟹大批死亡。今年他吸取教训,每亩投放螺蛳1000斤,种植复合型水草、伊乐藻草、黄丝草,改善水质,有效防止了病害的发生。二是投放种苗。去年每亩投放的是1500只小规格蟹种,今年改为投放1000只大规格蟹种。三是安装了微孔管道增氧设备,确保螃蟹安全度夏。四是采用生物制剂净化水质,池塘底泥环境改善,减少了发病,提高了成活率。
毛建忠说,养蟹人必须具备三个素质:一是懂技术,二是肯投入,三是能吃苦。“我负责指导的20户示范户中,今年有5户亩均效益达1.2万元,有1户亏本,其余的在5000元左右。养蟹不懂技术肯定不行,但懂了技术舍不得投入或者不肯吃苦也不行,一样的技术指导,效益差距还是这么大,原因就在这里。”
该镇韦家村孙留生是全市蟹农中的佼佼者,他承包养殖的30亩蟹池今年亩均效益测产高达1.2万元。今年58岁的老孙1998年开始养螃蟹,又刚从村支书位子上退下来,见多识广,技术自然高人一筹。去年起他独创公母分养技术。他说,母蟹脱壳早,公蟹脱壳迟,分开养殖可避免脱壳期间受伤害,螃蟹成活率提高,个体增大。老孙在投入上也不惜血本,30亩池塘今年成本投入高达20万,又是改造池塘,又是种草放螺蛳喂小鱼,微孔管道增氧设备也比人家开得勤,从6月份到10月份每天开机10多个小时。一年养蟹净赚30多万元,换了别人,要享受享受了,他却在远离村庄的池塘边搭了个棚子住在里面,天天在塘边转,观水色、察水草,盯住螃蟹的一举一动。由于技术精熟,管理精细,他养的螃蟹没有发病的,一年到头一次药物都没用过。
巨大的效益差距说明,高效种养业潜力巨大,金坛如此,放大到全省看更是如此。
记者在金坛采访时,正好碰到前来指导考察的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盛建明。他说,目前金坛螃蟹养殖亩均效益普遍达到5000元,而苏中2000元左右,苏北1000多元,全省平均3000元左右。苏北水面资源十分丰富,但养殖水平和产出效益远低于苏南。苏北地区应改变重量不重质、量多个体小的现状,主攻个体规格,实现优质优价。要改变低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养殖方式,加快推广采用先进养殖方式,提高亩均效益。金坛市光推广微孔管道增氧技术一项,亩均效益就提高了1000元。全省螃蟹养殖总面积400万亩左右,亩均效益提高1000元,总量就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