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水体环境差、养殖密度高、病菌超过临界数值均是致病主因,病害专家认为——
“罗非鱼链球菌病近两年内恐难避免,我们只能从提前预防入手,来降低发病率。”在11月8日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七届罗非鱼产业发展论坛”上,业内有关专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专家认为,从行业现状分析,种种诱发病害暴发的因素仍将长期存在,养殖户不可大意。
2009年,罗非鱼链球菌病首度大面积流行,南方四省的主要罗非鱼养殖地区无一幸免,当年的惨状还令人们心有余悸。2010年夏天,链球菌病再度来袭,涉及范围更广,令养殖户们苦不堪言。“明年还会不会这样?”养殖户们都很担忧。
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卢迈新介绍,根据近年的研究发现,链球菌病主要是通过水体传播,暂未发现可垂直传播的情况;在鱼塘溶解氧充足的时候,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在罗非鱼饲料中可以检测到链球菌。
据了解,今年的罗非鱼病害主要呈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典型的受链球菌感染而呈现出病鱼眼睛浑浊、凸出,在水中打转的病征;另一种是病鱼消化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肝胆肿大,肠道充血、溃烂。
据卢迈新介绍,链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养殖水体环境差、养殖密度高、病菌超过一定的临界数值都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同时,鱼体有可能是摄入了受链球菌感染的饵料而导致发病,或者是由于部分违规添加剂导致鱼体脏器损害,抵抗力下降而染病。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李思发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养殖水体环境差是导致罗非鱼病害的一个重要原因,“罗非鱼链球菌在2009年以前就有,出现大规模暴发,很大程度上是不正常的养殖模式‘养’出来的。”
台湾水产种苗协会秘书长刘继源告诉记者,其实链球菌病害在台湾早就已经发生过,但近年来由于养殖户们意识到高密度的养殖虽然能够带来高产,但也带来了病害,所以台湾的罗非鱼养殖户们现在都比较注重放养密度的控制,发病率得以有效的控制而减少。
据了解,台湾的罗非鱼养殖场如果发生链球菌感染,一般死亡率都在1%-2%左右,很少出现大规模的死亡。“所以,在台湾,罗非鱼链球菌病还称不上非常严重的流行疫病。”
国内有研究表明,利用从病鱼身上提取的链球菌感染试验鱼,发现试验鱼并没有典型的凸眼症状。对此,卢迈新认为,引起罗非鱼病害的并非单一病原,不同病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状,而不同的症状也有可能由相同的病原引起。 “链球菌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有些鱼可能是急性病,还没有呈现凸眼的症状,就已经致死。”
“将来的情况很不乐观。”众多专家表示,从目前的养殖现状来看,混养模式仍占主流,水质污染严重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养殖户对于放养密度的控制还是不够理性,往往容易出现放养密度过高而引起病害;再加上罗非鱼链球菌疫苗的开发尚未成熟,在药物治疗上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措施,未来几年罗非鱼链球菌病难以避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