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正在向海中投放人工渔礁,营建“海洋牧场”。
待投放的人造礁体
今年以来,我省大连、丹东、盘锦新建了3个人工渔礁示范区,礁区面积达1.3万亩,礁体规模达38万空立方米。这样,经过3年来大规模的投礁工作,目前我省集中礁区面积已达3.42万亩,礁体规模达45万空立方米。
我省为何要下大力气实施人工造礁?人工造礁一般都采用哪些材料,怎样进行?这些“人工礁石”又会给海洋生态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如何从中受益?
人养海:为鱼虾安家
生活不能离开“家”,鱼、虾、贝、蜇、藻、参、鲍类等海洋生物也是如此。百余年来,人类通过不断向海底投放“人造渔礁”的方式,来为海洋生物“搭房子”。
业内专家说,人造渔礁是以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等场所,从而达到保护、增殖资源和提高渔获质量的目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渔业捕捞能力快速提高,沿海的大连、营口、丹东、盘锦、锦州、葫芦岛6市拥有的渔船数量不断增长,如今已超过万艘,而且马力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捕捞能力明显增强后,也出现了“副作用”,那就是我省邻近的黄海、渤海湾、辽东湾等海域出现了渔业资源锐减的情况。
从前,海里鱼虾成群任人捕;在苇塘里竖起一根木杆挂盏灯,灯下放只水桶,一夜之间就能爬进半水桶螃蟹。如今,这些情景都早已消失。
到目前,我省近海渔场虽然仍拥有鱼、虾、贝、蜇、藻、参类等海洋生物品种,但资源量与从前比已大为减少。
近10年来,我省连年实施大规模人工放流海蜇、对虾的惠民举措,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渔业资源剧减的趋势,但是,海洋生态告急的现实依然严峻。
为此,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和广大渔民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脚步:渔业生产从过去单一的“捕捞型”,向“捕捞+养殖型”转变;由“沿海增殖放流定时捕捞+远洋捕捞+精养海淡水名优特品种”,向以此为基础的“大范围的‘海洋牧场’建设”转变。
而“海洋牧场”建设,就是要通过大规模人造渔礁活动,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从而实现 “养海、富海、富民”的目标。用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人的话说就是:尽快完成从“海养人”到“人养海”再到“海养人”的转变。
国外将飞机、坦克投入大海
一片非人工造礁海域如果只有3至5种鱼类品种的话,那么经过人造渔礁后,诱集那些“过客”鱼类来此安家繁育,就可使鱼类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人造渔礁的鱼产量一般也比同类海域的非人工造礁区高10至100倍,最高可达1000倍。
“而且在大量投放人工渔礁后,渔礁区海域的海藻数量也成倍增加。海藻可以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因此投放人工渔礁也成为治理辽东湾海域污染的一个妙招。”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姜连新表示,“大规模进行人工渔礁建设,就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了一批小型良性人工生态系统,对提高海域生产力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
美国人造渔礁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人造渔礁区有1200多处,不但相对抵消了近海强度捕捞的副作用,并且推动了旅游和垂钓业的发展;日本人造渔礁使一度受到破坏的濑户内海再度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牧场”。
我国台湾从1974年开始设置人造渔礁,渔礁投放3年后,礁区鱼类品种增加了12种,而且大多是经济价值高的名贵鱼种。广东省于上世纪80年代在大亚湾、放鸡岛、蛇口等地投放人造渔礁,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人造渔礁好处多,有的国家甚至将废旧的飞机、坦克、轮船沉入大海,当作人造渔礁。
业内专家介绍说,现代捕捞技术不断进步,海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全球海域渔业资源再生能力已不能适应捕捞能力的发展速度,各渔业发达国家都曾发生过渔场捕捞过度的问题。而投放废旧飞机、坦克、轮船一类海底大型固体人工渔礁,一旦碰到海底拖网作业,这些“武器”就会毫不留情地将渔网破坏,这也是防止海底进一步 “荒漠化”的举措。
我省近年在人造渔礁的实践中,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既使用传统的石头礁、轮胎礁和混凝土礁,也创新使用了混凝土方框礁、空心砖礁、多种材质制作的M形礁、塑料三角架礁和耐海水腐蚀的 “筛绢网礁”等。
一位专家建议:“近年城市拆迁产出许多混凝土板块,被称为建筑垃圾,但是如果将其投入大海,成为人造渔礁,作用一点儿不亚于废旧飞机和坦克,既经济又实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