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吊养牡蛎的条石露出了海面。
老张和往常一样,准备给他的牡蛎拾掇拾掇。凑近一瞧,他傻眼了。牡蛎壳开了口,光滑的内壳在阳光下有点晃眼,里面一干二净。牡蛎肉呢?
他把牡蛎条石拉起,花花一大片,牡蛎壳全开了口。
老张是翔安人,在大嶝养了好几亩的牡蛎,最近出现大量开口,牡蛎肉不翼而飞。
受损失的,不只老张家。“翔安海域养牡蛎的,都有不同程度损失,像欧厝村和琼头村牡蛎大量空壳。”专门收购海产品的阿三告诉导报记者。
这段时间以来,翔安农林水利局陆续收到牡蛎大量死亡的报告。该局摸底,给了个数据:翔安现有的近2万亩养殖牡蛎,大部分“失踪”,估计有上万亩,剩下的一些也很“瘦”。
谁干的?
排除人为和环境污染
到底谁杀死了牡蛎,偷走了牡蛎肉?
由翔安区农林水利局组织的一个专家调查组成立,成员均是水产贝类养殖专家。他们分别到了阳塘、东埕、双沪、欧厝、嶝崎等主要牡蛎养殖海区,现场调查。
是不是被人偷走了?调查组专家、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周时强摇摇头。如果是人为撬开牡蛎壳,一定有撬开的痕迹,可是现场没有这样的痕迹。
被下了农药?也不可能。海水指标正常,并且,如果被下药,牡蛎肉也应还在。
“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和环境污染因素。”昨天,周时强教授告诉导报记者。
原来是海螺偷吃了牡蛎
专家把 “嫌疑犯”锁定在牡蛎壳外面的附着物上。
“牡蛎壳上都会附着一些生物,异常的是,吸附在上面的海螺特别多。”专家仔细观察牡蛎壳,发现很多壳上都被钻了一个小孔。
周时强揪出了 “小偷”——— 荔枝螺和红螺。“这是学名,说到俗名,大家就都熟悉了——— 餐桌上最常见的苦螺和旺螺。”
它们的 “作案手法”高明又干净。周时强详解:海螺能分泌出强酸,腐蚀牡蛎壳,使牡蛎壳穿孔,然后将牡蛎肉吸食出来。有些海螺用宽大的腹足包裹住牡蛎让它窒息,这些海螺都是肉食生物,一个螺可以吃掉好多牡蛎。
为什么?
自然生态现象,随机性强
苦螺、旺螺,不是什么稀罕物。搞养殖的渔民很早就知道,它会附着在牡蛎壳上。“不过,前几年没有发现那么多的海螺,只有少量的。”养殖户老张告诉导报记者。
为什么今年,突然在大嶝附近海域发现如此大量的海螺?周时强说,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包括海况变化等,但这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现象,随机性很强,今年多了,明年不一定还会很多,它不会带来生态的不平衡。
周时强分析,牡蛎养殖区旁边没有礁石可以附着,于是,海螺幼体都往牡蛎壳上靠。“这种海螺在春夏之交就繁殖起来了,进入冬季,逐渐长大,食量变大。”渔民这才一下子发现,大量牡蛎被吃。
有专家认为,近年海域生态环境改善,生物种群和数量增加也是原因之一。
怎么办?
采捕海螺 还可以卖钱
“最好的办法,就是采捕。”周时强建议。
尽管海螺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但它却没有明显的天敌,主要靠自生自灭。用药?显然不是好办法,不仅污染海水,牡蛎自身也会被毒死。
人工采捕牡蛎埕上的海螺,比较生态,而且可以卖,一举两得。专门收购海产品的阿三昨天告诉导报记者:“以前,赶一次海顶多带回几斤的海螺,现在可以有几十斤。每天都有人固定去收海螺,最近,琼头村一天就可以收好几百斤。”
“海螺可要比牡蛎来得值钱,养殖户采海螺卖,多少可以弥补些损失。”阿三说,“带壳牡蛎,一斤的收购价才一块钱。旺螺可不便宜,收购价一斤得20多块钱,苦螺一斤也可以卖三四块。”
延伸新闻
环东海域海产品变多了
“这几年,环东海域的海产品,不管产量还是种类,都变多了。可以说,湾内资源已经和上世纪80年代差不多。”丙洲村民、专门收购贝类的经销商老陈告诉导报记者。
“像海瓜子、花蛤,在厦门海区难寻踪影很久,都靠养殖,现在,野生的都很多。清淤后,水深了,外面的鱼进来,在湾内也躲得住了。好久都不曾看见的章鱼、鱿鱼,现在都可以看见了。”老陈说。
昨天上午9点,在厦门大桥和集美大桥之间的海域,导报记者就看见,有40多艘渔船在捕鱼。
一位水产专家分析,湾内海产品增多,除了清淤,退养也是原因之一。他说,以前的网池养殖,有些渔民会偷偷撒剧毒农药清滩,将其它生物先清除。这导致海域大面积污染,很多生物的幼体被杀。退养后,这种养殖方式自然消失,海洋生态逐渐平衡。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