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10月22日,北京国际饭店,由国际著名第三方认证机构SGS向大连獐子岛渔业虾夷扇贝颁发碳标识认证的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这是中国首个碳标识认证食品,因此,也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聚焦。
这家五星级饭店每天举行的十几个会议中,这个仪式并不显眼,但其对中国食品业低碳之路的影响,则将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被充分显现。
虾夷扇贝被称作“可移出的碳汇”
作为中国碳汇渔业的倡导者,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唐启升对獐子岛渔业虾夷扇贝成为中国首个碳标识认证食品尤为感到欣慰。在他看来,这是碳汇渔业理念在产品领域内实现的一大成功范例。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唐启升2005年初就在《地球科学进展》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对于碳汇渔业的思考。其主要观点是,贝类和藻类养殖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大量的海洋碳,提高了浅海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通过收获,贝类和藻类养殖产品成为一个“可移出的碳汇”。对此,唐启升例举了一组有力的数据:“新的研究表明,在过去20年中,我国海水贝藻养殖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唐启升说,1999~2008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为100万~137万吨,10年合计移出1204万吨,相当于移出4415万吨二氧化碳。如果按照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量,10年合计造林500多万公顷,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400亿元。而在獐子岛渔业,作为主导产品的虾夷扇贝,2009年27000吨三龄扇贝能带来碳减排的效果为7337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319000棵大树一年在大气中的碳移除量。对于这个已经形成巨大产业链条的产品来说,实现低碳认证,其对于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毋庸置疑。
碳标签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用量化的指数标明,告知消费者。明年7月1日起,法国将试运行强制性要求进入商超的商品贴上碳标签。日本也将于明年4月份实施碳标签准入。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獐子岛渔业获得中国首个碳标识认证食品的消息,无疑是个长期利好。獐子岛渔业集团董事长吴厚刚表示,这为獐子岛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目前,獐子岛的海外市场营收占总营收的4成左右,獐子岛刚刚公布的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32%。“对于海外市场营收占到总营收约4成的獐子岛来说,进行碳标识的国际认证势在必行。”吴厚刚说,进行碳标识认证,既是社会责任的需求,也能让公司有效利用能源,并且让公司在海外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面对欧美市场对碳标签的要求,早日完成认证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记者了解到,目前,獐子岛的野生扇贝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80%份额,刚刚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獐子岛前三季度净利润近1.2亿元,同比增长132.90%。财报中称,报告期内市场需求持续回暖、主要产品销量同比大幅增长、销售价格同比明显改善、毛利率大幅提高。而在国际市场上,获碳标识认证的产品要比未获认证的产品价格要高出20%至70%,获得碳标识认证也将大大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碳标识认证提升国际市场定价权
大连渔企致力引导食品产业低碳经济
“现在已经开始有一些中国企业向我们提出做碳标识认证的需求。”SGS集团刘善棠博士向记者表示,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低碳认证实施强制准入,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獐子岛渔业作为中国渔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但同时,刘善棠也表示,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目前建立碳足迹认证也有很多现实的困难。如下游排放的不确定性,包括运输距离、运输方式、使用时间、使用者习惯、使用者地区的电力排放因子等等;上游供应商所提供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适用性、透明度等问题;数据来源的有效性,很可能还是空白的、多数还不一定是生命周期的;以及碳排放如何分配的问题,多种产品同时生产、同一产品亦会有多种不同的包装多种不同的规格等等,都是需要逐一解决的问题。
而吴厚刚也表示,尽管在碳标识认证方面抢先一步,但獐子岛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其加工和分销食用环节依然是二氧化碳正排放,这将是下一步改进的重点环节。同时,利用技术创新,设备升级,提高亩产提升养殖过程碳汇水平;强化流程再造,进行新能源选择的同时,降低产品生产、分销过程碳排放水平;进行产品创新,由原料型向产品型转变……这些,都是獐子岛渔业在未来的“低碳经济”的方向。同时,通过其230万亩生态海洋牧场的实施,大规模实施贝类养殖,都将延伸海洋食品“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条。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