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舟山人吃不起海鲜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舟山人,趁着“十一”回了趟老家。本想美美吃顿海鲜,却不料这也成了奢侈事。
这位姓付的小姐鉴于曾被沈家门大排档的价格吓到的教训,这次挑了一家小饭馆,结果还是被吓到了:一只6两重的螃蟹要价50元,一碗海螺肉做的羹70元,其他的鱼就不用说了。而且,这还是针对本地居民的优惠价格。
要么干脆在家吃?第三天她到了菜场,当然要尽量买野生的,不买那些养殖的。结果,到菜场一看,自己想吃的活皮虾的价格高达60元一斤。摊贩还对她说:“小姑娘,你妈妈昨天特地跟我说要这个虾,今天特意留给你们的,野生打捞的就两斤而已,全是活的,100元都拿走吧。”
付小姐是归家的游子,对产地的高价海鲜有点想不通。而长居此地的舟山人,则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高价。海边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得不作出相应的改变。
家住舟山市定海区桔园北区的家庭主妇李亚新,已退休6年,身体还算硬朗,天天买菜做饭,当好子女的“后勤兵”。谈起这些年菜市场水产品的价格变化,李亚新觉得总体价格上涨比较多,当然像虾、蟹逢上市旺季,价格也会回落,但总体上无论是干的还是鲜的,价格一年更比一年高。而且,养殖水产品也贵了不少。
李亚新说,以前她常买的梅鱼四五元一斤,现在要七八元,鲳鱼过去是10元左右,现在翻了一番。时间长了,李亚新得出经验:海上哪类鱼捕捞量少了,那类鱼价格就窜上去。那些贵的鱼,她就不买或者少买。
李亚新还有一个发现,近几年菜场鱼摊数量也有减少迹象。过去连菜场外面门口有时也有零星鱼贩,在被称为渔都的舟山菜市场,一篓篓鱼似乎遍地都是。现在看不到那么多鱼摊了。
现代渔夫的困境
居民抱怨海鲜贵,渔民抱怨鱼太少,利润越来越薄了。
“打不到了,现在没鱼了!”刚刚出海归来的渔民郑益敏连连感叹,今年怕是要亏本了。
他是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街道莲花社区的船老大。15年前,他首次出海,年产值就达到220万元,除去成本约120万元,利润上百万。
而2009年,全年捕捞产值仅197万元,这还是在海鲜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实现的。除去各种支出160多万元,利润所剩无几。
郑益敏主要以捕捞鲐鲹鱼为主,以前的价格是1元一斤,现在翻了一番,要2元多。虽然海产价格涨了,但他最近一次出海,也只打回来10万元的海产,今年最好的一次也只打了15万元,远不及成本。更惨的一次近海拖网,竟然打回4000元的海产。
莲花社区共1180名居民,从事渔业生产的只有130人左右,共有106条渔船。据村里统计,像郑益敏这样效益不好的渔民普遍存在。
不独舟山,象山县渔民碰到了同样的困境。
10月10日下午3时多,浙象渔27042号缓缓停靠在了位于象山县石浦镇的中国水产城2号码头。一想到船舱里堆放的大量“鸡料”(指只能当作水产养殖的饲料或者送鱼粉厂加工鱼粉的幼鱼),45岁的船老大王华兴摇了摇头。
“出去15天只有10万元收入,其中‘鸡料’就要占到5万左右,连小工钱都快付不出喽。”王华兴开渔后自己出过两次海,第一次才捕了三四天,听说有台风就回来了,这次本想赚点钱,结果还是亏了。“鱼越来越少了。”
在2号码头出口处,64岁的管理人员郑阿根证实了船老大们的困境。他的侄子和女婿就是船老大,今年出海两次,第一次出去7天卖了18万元,第二次出去13天卖了23万元,扣除每天2万余元的成本,也基本没什么赢利。
“再不采取措施,我们连饭都没得吃了。”在水产城交易大厅,一位姓胡的师傅表示,由于出去四五趟都亏本,自己最近已干脆停掉渔船,遣散了船员,专门做起了“鸡料”贩销工作。
打上来的都是鱼苗
相比15年前全年出海,郑益敏现在每年出海的时间大为缩短。正是从这年起,中国开始休渔制度,但鱼儿还是越来越少。
象山网友“美好人”记得,2008年时,老水产城那里的鱼真是多,只要渔船进港,到处都是鱼,人都进不去,何况车子。鱼太多了,带鱼每斤只有一元多一点,整体价格都很便宜,掉在地上都没人捡。
而现在,渔民开船出去十几天打的海产,好的能卖四十几万元,一般只能卖二十几万元,除了开支已经所剩无几了。
“美好人”觉得,应该延长休渔期,至少从5月1日开始至9月16日禁渔。因为5月份是鱼的产卵期和孵化期,也是渔民捕“鸡料”的高峰期。捕上来成千上万吨的“花鸡”和小带丝,这些东西其实没有一点经济价值的,只能拿到鱼粉厂做鱼粉。
“花鸡”其实就是刚刚孵化的鱼卵和鱼苗。“如果把成千上万吨的‘花鸡’养到9月份的话,那该有多少鱼呀!”“美好人”感叹。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