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威海,得名于海,扬名于海,海岸线长达近千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海上的蓝色疆域面积几乎是陆地的两倍,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建港条件优越,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沿岸自然风光秀丽,区位优势明显。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威海蓝色经济早已发展为当地支柱产业。海洋渔业、船舶修造、滨海休闲旅游,威海正成为山东蓝色经济带上的“深蓝区”。
海洋渔业由资源型转向效益型
“威海986公里绵长曲折的海岸线上遍布岬角和海湾,浅海和滩涂面积旷阔,是诸多经济鱼虾产卵、越冬、索饵、洄游的必经之地。”在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国进的眼中,当地渔业经济有着其他山东沿海兄弟地市无法比拟的资源和优势。
“威海出产的海参、海带、牡蛎,均取得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国内有较高的声誉。威海建有全省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海参、海带产量居全国首位。通过走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威海崛起一批渔业龙头企业群体,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渔业企业超过40家”,李国进如数家珍的告诉记者。
有着如此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产业基础,威海开始大踏步地发展现代渔业及食品和生物技术产业,以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为方向,主攻高端市场和高效增值,大力发展健康生态海水养殖业,提升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的质量档次,实现海洋经济由资源型向效益型转变。
如今,威海发展起一大批诸如好当家集团之类的本地龙头企业,开发即食海参、盐渍海带等大众化海洋食品和鱼油软胶囊、海参营养液等功能性海洋保健品,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到201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10万吨左右,食品加工产能达到28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
另外,当地大力引进国内外医药企业,全力开发高效低副作用的抗肿瘤类、抗菌类、维生素类、防治心脑血管类等新型海洋天然食品,业已颇具规模。
船舶修造业构建东北亚重要船舶基地
威海,在历史上曾是北洋水师的军港基地,绵长的海岸线水深石坚,是建港造船的优良港湾,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船企前来投资。环视威海沿海,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在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一个生机勃勃的造船带已强势隆起。
11月 17日,记者走进坐落在威海的山东新船重工,海边寒风凛冽,厂内一片热火朝天。为德国建造的3万吨散杂货船即将完工,加拿大订购的3万吨大湖型货船在紧张施工, 9.25 吨希腊散货船明年9 月交付。“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与芬兰德他马林有限公司合资,引进世界船舶设计领域先进技术,采用假想模型进行三维模拟设计,基本实现了纸上‘模拟造船’”董事长王军自豪地告诉记者。
今年全省计划造船 200 万载重吨,威海到目前已完成90万载重吨,几乎占了全省造船业的半壁江山。但威海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加快三大基地、十大船厂建设步伐,争取到2012年形成整船制造400万载重吨、船段生产 60万吨、船舶修理 700 艘次的能力,把威海建成国内重要的高端船舶修造基地。
与此同时,船舶配套产业乘势紧跟,发展迅猛。荣成、文登南海新区、经区和工业新区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建设蓬勃发展,未来威海将重点发展船段、船用板材、风机等配套设备,加快船用主机电站、机舱辅机、通信导航等高科技产品研发。引导市场竞争力较弱的船舶修造企业向船舶配套转型,形成船舶产业链条和配套产业集群。
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威海规划在俚岛湾、皂埠湾和石岛湾建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构建沿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靖海湾、埠口湾、前岛湾、乳山口湾的沿海造船工业带。威海将重点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依托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设计为先导、总装船为核心、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着重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备、环保节能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打造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造修船基地。
在这一过程中,威海将重点扶持新船重工、黄海造船等十大造船企业,突出发展客滚船制造、汽车运输船等五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船型。其中,以黄海船厂为龙头打造全国远洋渔船生产基地。争取到2012年,实现船舶修造销售收入400亿元。
滨海休闲旅游“蓝中带绿”
2003 年,威海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自此,整洁优美的环境是威海最具竞争力的王牌,也成为威海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漫步在威海的海岸线上,外地人会不自觉地“嫉妒”上帝造物的不公,这里有海,有岛,有泉,有山,处处皆风景。既有丰富的古代文化,又有独特的现代海滨气息。因此,旅游业成为威海市经济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
“以前游客都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现在我们要改变这种观光型旅游,发展休闲度假养生旅游,”威海市委办公室主任姚鸿健告诉记者,他们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集约开发山、海、岛、湾、滩、礁、湖、林资源,打造千里海岸生态休闲养生度假旅游长廊,刘公岛风景区、成山头旅游区、石岛旅游区等在内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已具雏形。威海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到2012年,年接待中外游客8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翻开威海旅游总体规划,千里海岸是轴线,市区为中心,南、北为两翼。市区中心区域着眼于高端消费,北部区域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南部区域深度挖掘海洋文化和渔家文化,突出养生休闲。
“完善刘公岛、赤山等重点景区”,“加快华夏生态园建设”,“提升环翠、银滩等四处省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建设中心城市、海滨生态等六大旅游板块”,“加快温泉大世界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天沐、汤泊等温泉项目”,整个威海市无处不洋溢着旅游的气息,发展蓝色经济,让蓝色更蓝,让绿色更绿。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