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地石斑鱼苗已经能够有较充足的供应
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中国大陆同意对台湾降税之早期收获产品清单中包含539项原产于台湾的产品,台湾石斑鱼位列其中。
9月12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生效的,根据ECFA附件1的规定,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将在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按计划台湾石斑鱼届时进入内地课税将从2009年的10.5%降为5%,到2012年1月1日降至零关税。
ECFA签订之后,台湾石斑鱼业者已经在摩拳擦掌,准备抢夺内地市场这块肥肉;相比之下内地业者却表现了充分的淡定,很多人甚至表示不是很清楚具体内容。那么协议正式生效之后,到底会对两地的石斑鱼产业会带来哪些影响?内地石斑鱼产业是否已经具备了面对“石斑鱼王国”挑战时淡定的资本?
苗种仅存技术优势
中国大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进行石斑鱼的养殖,很长一段时期内养殖规模一直受困于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瓶颈,无法实现大的增加。据介绍,该时期的苗种来源主要依靠自然捕捞以及台湾、菲律宾等地购买,交易过程非常复杂,导致鱼苗价格非常昂贵。内地苗价跟台湾的产地价,最少要有5倍以上的差价,一尾石斑鱼苗往往要十几元。
而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一些台湾从事海水鱼苗种繁育的人士开始看到内地石斑鱼苗市场的巨大商机,陆续来到内地沿海地区。一开始多在福建沿海地区进行育苗繁育的工作。而后,海南凭借其环境和气候优势逐渐获得了更多业者的青睐,到现在已经发展为石斑鱼养殖以及种苗供应的主要地区之一。
而正是由于这一批台湾业者的一直推动,加上内地对石斑鱼苗种繁育技术的持续研究,我国石斑鱼产量增长迅速。“尽管养殖规模持续增加,但近年来由于内地石斑人工苗种繁育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大部分品种鱼苗已经能够有充足的供应”,广东省水生生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云新主任表示。
这种供应上的充足从种苗价格的变化也可看出,以青斑为例,3-4cm的苗早已降到1-2元/尾,三亚龙胜水产有限公司的蔡江赐从台湾到海南从事海水种苗生产已十多年,他表示“目前已经开始形成了种苗销售到东南亚,甚至台湾地区,这些地区的成品鱼再返销内地的格局”。
据介绍,目前全球可完全养殖的石斑鱼品种约有9种,有8种是由台湾人领先开发,苗种繁育方面“亲鱼培育、苗种繁育台湾分工非常精细,供应卵、仔稚鱼、鱼苗场和育成场都有专门的人去做,所以往往有独到的技术”,中山统一饲料有限公司的庄界成总经理介绍。
但在量方面,由于石斑鱼亲鱼培养往往需要数年,特别是如龙趸等体型很大的品种,庄界成认为“受去年莫拉克台风带来的水灾影响,亲鱼流失,这两三年内岛内苗种可能反而会出现紧缺。”
所以尽管台湾提出了发展亚太地区水产种苗中心的规划,但由于产量有限加上内地苗种的充足,在目前品质无法区分开来的现状下,想在在内地市场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产量倍增只是理论数字
谈到ECFA签署后对内地石斑鱼养殖产业可能带来的冲击,业界人士多表示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明显影响。
据相关机构统计,今年1-5月份,海南省石斑鱼总产量就达2.73万吨,这个量比2008年台湾17387吨的年产量还多了1万吨,加上广东、广西地区的养殖,据估计,目前内地的石斑鱼年产量最少在7-8万吨,总量存在着差距。
显然,台湾虽然被称为“石斑鱼王国”,但更多是因为其在苗种技术、养殖技术方面存在优势,但养殖方面受到气候条件限制,主要集中在屏东、高雄以及台南地区,养殖模式为池塘养殖,养殖技术也已经较为成熟,产量增长的空间其实有限。反观内地养殖地区较广,养殖模式上有池塘养殖,有网箱养殖,技术上也存在着不小的提升空间。
那么ECFA签署之后,台湾的石斑鱼产量究竟会出现多大幅度的上升呢?
据台湾相关机构统计,2008年台湾水产养殖总面积为57321公顷,其中石斑鱼养殖面积仅占了1566公顷,占总养殖面积的2.73%。养殖面积远小于虱目鱼、吴郭鱼,但是产值却远大上述两个品种。
为此相关业者已经荐言,是否调整虱目鱼及吴郭鱼的放养面积,给产值较高的石斑鱼,再加上ECFA的影响,未来产量上升已是趋势。庄界成认为有了一个公平的法规,销路不再成问题后,养殖户会比较敢去增加养殖。
但是谈及目前一些短时间内产量翻番的言论,台湾石斑鱼业者陈建志表示了担忧,他认为首先一些宣传的言论过度美化市场规模和远景,忽略潜藏的非关税贸易障碍,以及技术性的管制;其次,对于养殖者来说一窝蜂地朝单一鱼种集中,非计划性地疏导养殖计划,容易造成产生供过于求的危机;最后如果没有其他的通路或配套措施,市场容易受少数商人操控,“结果是中间商、贸易商及活鱼船业者乐观其成、养殖户等着被宰割。”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养殖户仍处于观望阶段。
台湾《养鱼世界》郑石勤也告诉笔者,有了大陆市场,一定会吸引业者增产,但能增加多少产量,还得看石斑苗的生产及气候等条件的配合,成倍增长只是理论上的数字。
商品鱼品质上难以区分
除了产量,台湾的石斑鱼与内地养殖是否存在品质的区分呢?据石斑鱼苗种和贸易都有涉及的台湾商人洪宜展介绍,尽管台湾石斑鱼养殖在技术上存在优势,亩产往往在6000-7000斤,但在品质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广东市场上基本都不会存在价格上的区分。
未来两岸贸易更加畅通后,台湾是否能利用它所具有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呢,陈建志认为很难,“虽然台湾政府希望能提升养殖数量和品质,但是不代表可以提升市场价值,因为提不出具体的方法,来解决业者所面临的病毒、水质、养殖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问题。”
此外与内地石斑鱼养殖现状类似的是,台湾石斑鱼主产区,南高雄和屏东县大多都以1公顷养殖面积以下的中小养殖户为主,管理上很难做到规范化。
而且尽管台湾石斑鱼在养殖技术与种苗技术相对于大陆都尚存在明显优势,但是“内地的技术也一直在快速的进步,台湾的这种优势不断在缩小的”,在收鱼时常会和养殖户接触,洪宜展对于这点感受最大,“无论是鱼的品质,还是养殖的亩产都在提升”。而ECFA实施之后,对于这种技术传播是否会加快,台湾的养殖优势不复存在,也是台湾业者的担心之一。
ECFA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并存
据官方统计,近几年台湾养殖石斑鱼的出口量约7000-8000吨/年,但业内人士多表示,这些数据并不足为信,因为在存在关税限制的情况下,“有70-80%都是通过非正式外销贸易管道”,这些未经过渔会产销系统的量是难以统计的,即所谓的台面下的交易。陈建志就表示,除了气候(水温)限制出口的时令以及区域之外,出口大陆并没有太多人为因素的障碍。“ECFA实施后,只是让这种台面下的贸易正式化。
“这对消费者来说反倒是好事,”庄界成认为,因为通过正式的渠道进入后,对病毒、药残的检测都会更加容易,产品的质量就有了保障。这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反而是提高了对台湾石斑鱼养殖过程规范化的要求。
而据陈建志介绍:“过去曾发生数次水产品药物残留事件,对台湾石斑鱼产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如果台湾产业因外销中国大陆市场而增加产量,再有类似事件发生的话,产业所受的伤害将与产量成正比。”
另据了解,目前应该有超过80%以上的台湾养殖石斑鱼销往中国大陆及香港。而通过香港中转再进入内地市场也是主要途径之一,庄界成就告诉笔者,台湾的渔船常采用从台湾出发,绕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一圈,收到鱼后集中运到香港,或销售或进入广东市场。
两岸产业存在共同困境
除了未来市场上可能会出现的激烈竞争,相关人士认为两岸的产业面临很多的共同的问题和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对两岸的产业都会带来损害。
首当其冲的是病害的问题,石斑鱼大王戴昆财今年就曾警告,石斑鱼病毒问题严重,今年鱼苗已减产三成,据了解,石斑鱼一直受到虹彩病毒及神经坏死病毒,台湾政府专门为此委托学者研究疫苗,但目前为止一直没有成果。
而内地方面同样也受到这种困扰,但是“养殖品种太多,造成研究投入少,很难出成果”王云新表示,目前同样没有好的方法去防治此类病害。
此外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一些寄生虫、细菌性疾病也频发,不久之前,海南石斑鱼养殖集中地之一的万宁港北,就因病害问题导致全军覆灭。而台湾虽然多为池塘养殖,但高密度养殖下水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同样难以避免。
其次是饵料的问题,目前内地石斑鱼养殖几乎都是使用鲜杂鱼喂养,庄界成告诉笔者,“统一虽然在内地也尝试了进行石斑鱼饲料的推广,但是一方面由于饲料的适口性还有待提高,生长速度会稍慢于鲜杂鱼,另一方面内地的鲜杂鱼的价格相对台湾要低,所以饲料的使用率还是很低”,而台湾由于人工河鲜杂鱼价格较高,饲料的使用率稍高,但是整体上使用饲料养殖的不会超过40%。
大量使用冰鲜无疑在限制着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进一步加剧水质恶化和病害的问题。“目前养殖户只看到了生长速度方面的优势,而忽略了饲料的安全性和提高成活率的作用”,庄界成指出。
还有市场的问题,FAO(2009)石斑鱼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的养殖产量为75406吨,而目前单单内地都很可能达到这个量。由于近些年石斑鱼的养殖效益高于其他养殖品种不少,内地的产量增长速度很快,如果未来台湾再出现大幅度的上升,加上“东南亚地区由于气候优势也在迅猛发展,未来可能会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庄界成认为。未来是否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导致整个产业受损,也是业界所担心的问题。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