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又是一年中秋节,海参迎来销售旺季。但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一些无良商贩对海参造假手法花样翻新,不仅破坏了海参的营养功效,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业内人士透露,经过“特殊处理”的海参“还不如鸡蛋有营养”。(2010年9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
如今市场上海参造假花样翻新,经营乱象丛生:“北参南养”加速生长,对海参染色以达到“光鲜”目的,利用各种手段对海参加盐、加糖、加胶质以增加重量,500克上好的干海参可以发制出5000克的水发海参,而500克劣质干海参水发后不超过2500克,有的甚至破碎不堪根本无法食用,“买这样的海参还真不如买鸡蛋吃。”海参安全状况十分令人堪忧。
海参不养人反倒害人,究竟是谁之过?那些具体的造假者自然是难逃其咎,罪不可恕。然而,导致目前海参市场这种竞争无序,乱象丛生的现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监管上的疏漏,反映出了相关管理部门的严重失职。
由此联想到“三鹿毒奶粉”事件,“三鹿”坑害了众多婴幼儿,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起因无非就是商家贪利,不惜做出悖德行径。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负责为人民群众饮食和生命安全把关的质监部门,监控不力,致使21家恶商的毒奶粉销售到各地,甚至出国。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这暴露出我们前一阶段在奶源的收购检查、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奶制品市场管理等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监管不力,宠虎为患,这是最大的教训。
从理论上说,监管是一个有效的权力制衡架构,对生产经营者的监管是相关部门官员的份内职责。通过缜密的制度设计安排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应该可以做到确保食品安全。可是,现实却是食品质量屡屡出现事故,监督制约经常落空,消费者屡遭其害。说实在的,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并不是我们打击不力,而是我们编织的监管之网漏洞太大,这里的关键就是官商太亲,官商勾结,从中牟利。
“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有了私心互动,有了利益瓜葛,监管者就难免成为被监管者的“保护伞”,彼此也很难不是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这样,监管者的监控注定是乏力乃至是无力的。那么,一切就显得很微妙了,结局就更惨了,这就是官商勾结的严重后果。
当然,导致海参质量监管中的“缺失”,也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监管行政体制有关。目前,海产品养殖由渔业部门监管,加工环节由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而流通销售环节由工商部门负责。三个和尚抬水吃,木匠多了盖歪歪房子,多头管容易形成无人管,尤其遇到相互推诿扯皮时,监管工作就更容易挂空挡了,不出质量问题也就怪了。
人最重要的是生命健康,而健康离不开食物。防止“三鹿毒奶粉”事件等产业悲剧再次发生,需要海参行业加强自律,更需要相关官员自重自警,赶紧收回贪婪之手,廉洁从政,执政为民,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查隐患,抓苗头,采取果断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