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昔日,一座座青山被开采成光秃秃的岩石,如同一个个巨大白色“伤疤”;如今,整座整座的山体都被竹子围建起来,原本寸草不生的岩石开始焕出绿意。
经过10个月的谋划、紧张施工,包括北麓采石场5号塘口在内的湖北省黄石市黄荆山15个开山塘口“披绿”工程基本完成。开山容易复垦难。黄石以开山塘口生态修复为契机,希望通过实施该工程,探索出水土保持为城市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新路子。
一、黄荆山之痛
青铜古都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和“水泥故乡”之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绵延在黄石市中心城区南侧的黄荆山脉,曾经炮声隆隆,烟囱林立,灰尘漫天。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曾几何时,石灰窑为黄石的水泥建材产业打下了“半壁江山”。采矿、冶炼在为黄石的工业建设铺平道路的同时,也给绿树成荫的黄荆山留下了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从垂柳轻扬、湖水静谧的磁湖北岸远望绵延的黄荆山,大块大块灰白色的开山塘口从青翠的山体中突兀出来,长达10公里,满目疮痍。
据初步统计,黄石市共有320多处山体被破坏。“掠夺式”开采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塘口顶部时常发生的坠石、滑坡等险情,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
复垦还绿、整治矿山,成为黄石人民的强烈呼声。
二、岩石上种草
近日,记者在黄荆山北麓采石场5号塘口看到,光秃秃的山体十分陡峭,最高处达130多米,山体上面建满飘台,然后在飘台上喷播客土、种植植物,辅助人工灌溉系统培育养护新土,一些植物已开始泛绿……
5号塘口是黄石此次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15个开山塘口之一。去年10月22日,黄石市委、市政府号召开展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治理工作,拉开了全市开山塘口生态修复的序幕。根据统筹安排,本次治理任务为黄荆山北麓的15个开山塘口,由全市40余家单位和企业分别承担。
5号塘口的责任单位是黄石市水利水产局、市规划局、黄石煤炭矿务局等单位,黄石市水利水产局牵头负责。据黄石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罗汉杰介绍,早在2006年,该局就开展采石场裸露岩质边坡治理技术的探索,同时对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开展初步调查,拟定相关的治理方案。此次全市开山塘口生态修复工作启动后,局党组迅速组织,及时拿出治理方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筹资,并组成专班、指派专人开展此项工作。经过7个月的施工,5号塘口顺利完成各项工程和生物措施,目前进入养护期。
罗汉杰介绍,5号塘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近360万元,实际治理坡面3.25万平方米,工程主要综合采用了挂网客土喷播、飘台种植槽种植、燕巢种植、下爬上垂种植、节水微灌和生物等技术,因地制宜,建立乔、灌、草、藤立体配置的自然植被,力图实现快速和持久的生态恢复,建立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的生态景观。
5号塘口生态修复工程是黄石市水利水产局水土保持工作在裸露山体缺口治理上的一个试点。如今,率先完成治理任务的5号塘口,成为黄石市裸露山体缺口生态修复的“示范”,3号、6号、9号塘口等其他塘口的生态修复工程,纷纷借鉴、引用5号塘口的技术、工艺。
三、复垦何其难
据介绍,黄荆山15个塘口生态修复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高度通常在90米以上,坡度多在75至90度,岩石在夏季的极端气温高达80℃,水源匮乏,植物难以生存。
在岩石上植草种树的难度不亚于荒漠,造价比开采效益多十倍。黄石市水利水产局水土保持科科长张洪钢介绍,在5号塘口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期间,工人们从100多米的山顶用绳子牵引着,在打满补丁的峭壁上艰难作业,喷播客土、安装微灌系统、栽苗种草,实施后期养护管理……
尽管复垦工程大、时间久、耗资高,但是黄石市不等不靠,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分期分批实施开山塘口生态修复工程。如今,黄荆山开山塘口修复进入倒计时,而全市320多处开山塘口生态修复也已拉开了序幕。
湖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李庆国说,塘口开采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靠山吃山”的资源依赖型模式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恶果。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