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室内实验蛸卵到稚蛸人工繁育获得成功
2006年起,嵊泗郑根仕和浙江海洋学院合作尝试人工育苗
2009年度,项目组进行网箱养殖平均每只网箱获利4500元
近日,浙江舟山市开展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与名优水产品种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真蛸人工育苗繁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步掌握了真蛸幼体的开口饵料与强化、幼体培育等技术,并初步形成了真蛸生殖调控和苗种培育的操作规范。
真蛸,舟山人称为“望潮”,属头足类章鱼科。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以舟山,福建平潭、霞浦,广东汕头、台山,广西北海等地较多。并广泛分布于日本以南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域。
由于其肉美味鲜、营养丰富,真蛸不但一直是舟山人餐桌上的家常菜,同时也是我市各家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出口欧美、日本等国的重要熟制品原料。然而野生资源的衰退,使得目前真蛸市场收购价、出口价持续飙升,加之真蛸人工育苗的瓶颈,大大阻碍了真蛸产业化养殖、大规模深加工持续发展。
在空白中摸索真蛸人工育苗技术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以西北太平洋真蛸为对象,成功实现由孵化幼体培育到着底稚蛸。近年,欧洲学者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真蛸浮游幼体饵料研究,实现20日龄成活率38%。
然而迄今为止,国外的人工繁育还依然限于室内实验。也就是说,目前的真蛸养殖,都还是靠捕捞来自野生的半大不小稚蛸养大,苗种生产一直制约着真蛸大规模养殖发展。
眼看着梭子蟹、厚壳贻贝早已进行人工育苗,从2005年起,嵊山镇无人不知的“活蟹大王”、原嵊泗县中兴水产品有限公司老总郑根仕,在尝试幼真蛸暂养增肥试验成功后,便开始思考真蛸的人工育苗问题。
2006年7月,由老郑领头、浙江海洋学院协作的“真蛸人工育苗、养成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厅批准立项。
2007年4月18日起,项目组陆续从市场上收购了1000余公斤大小不一的活真蛸,投放到3个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试验池中进行试验。
育苗之前,浙海院、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专家和老郑进行过研讨。因为缺乏相关资料,大家参照乌贼育苗,猜测每个雌体产卵约700粒。结果2007年5月9日首批真蛸产卵,发现比粟米粒还要小的真蛸卵足有10万粒。
真蛸人工产卵率最高可达100%
2005~2007年春、夏期间,项目组赶赴浙江南麂岛,通过培育、饲养、观察,开展了真蛸亲体培育、产卵及孵化的试验研究。
试验中项目组发现,附卵器附卵效果以方形鲍鱼箱为最好。同时,在南麂海域暂养的网箱中的真蛸,多数开始产卵在水温为16.0℃左右时候,主要产卵期在4~6月。在水温13.5~28.0℃范围内,卵可以正常孵化,孵化率达60.0%~80.0%,超过28℃时孵化率明显下降。此外,孵化时间长短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孵化期间平均水温16.5℃,整个孵化时间长达47天。
然而,苗是育出来了,苗种死亡率高的现象同样困扰着研究人员。经反复比较试验后,项目组人员发现苗种营养不足是导致其死亡率高的罪魁祸首。面对这个问题,项目组人员开始培育符合要求的饵料浮游动物,以确保幼苗能得到足够的养分。
经过为期3年的浙江南麂岛海域试验,项目组最终得出:亲蛸培育成活率为77.5%~95.5%,平均产卵率为68.0%~83.3%。不搭配雄体产卵率为65.0%,搭配一定比例的雄体后产卵率达92.5%,最高达100%。此外,项目组还发现亲蛸护卵可减少疾病,提高孵化率。
网箱试验明年投入舟山待成熟后将进行技术推广
随着育苗技术的成型,项目组又马不停蹄地赶赴网箱养殖技术较为成熟的福建连江海域进行真蛸网箱养殖试验。
2009年度,项目组进行真蛸网箱养殖,养殖周期从5月份到8月份。共收获成品真蛸3950公斤,最大个体重3.8公斤,最小的1.6公斤。每公斤真蛸最高售价为45元,最低售价为37元。创产值15.8万元,获利6.3万元,平均每只网箱创利润4500元。
今年,项目组又培育出受精卵约290万粒,孵化幼体112万只,孵化率为38.6%,培育幼体数量32万只。
根据项目规划,项目组下一步准备将这项真蛸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进行推广,从如今的福建连江海域,拓展到浙江象山并继续往北移。同时,他们还打算在明年与嵊泗的一些大的水产品养殖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在舟山海域的项目试验。此外,还将继续同步跟进对于真蛸人工配合饲料及亲本选育的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