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摘要:本文对对虾杆状病毒病的病原、流行情况、症状、诊断作了综述,对南美白对虾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病的预防提出了实用措施,对其治疗提出了原则措施。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对虾杆状病毒病诊断防治
近几年,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在我国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与其自身具有的抗病力强、广盐性、生长快等特点分不开。但是,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以及南美白对虾种质的急剧下降,其抗病力强的特点已不复存在,不但常见病毒病一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病、桃拉病毒(TSV)病和传染性及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病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就连被我国列为二类传染性水生动物疾病的对虾杆状病毒(BP)病也逐渐增多。虽然此病现只在个别池塘发生,整体危害还不大,但如果不提前防范任其发展,将对南美白对虾的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是在参阅国内外资料并结合本地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谨就南美白对虾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病的检验和防治谈点看法,供参考。
1 病原
对虾杆状病毒属杆状病毒科A亚群,具囊膜,大小为74 nm×270 nm,核衣壳约50 nm,含双股DNA。该病毒可感染对虾的肝胰腺和中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只在细胞核内复制,产生多个呈金字塔形状的核内包涵体。该包涵体从锥顶到底面高为0.5~20μ,大多数是8~10μ,由晶格排列的多角体蛋白亚单位构成,病毒颗粒呈杆状,多存在于包涵体内,也可游离于包涵体之外。普通高倍显微镜下包涵体呈晶状四面体,用甲基绿一焦宁染色,包涵体呈鲜红色,H&E染色呈嗜酸性(红色)反应。
2 流行情况
对虾杆状病毒病最早发现于墨西哥湾北部水域的桃红对虾(penaeus duorarum)的肝胰腺中(Couch 1974),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沿太平洋地区,如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美国等。主要感染桃红对虾(Penaeus eusduorarum)、褐对虾(P.aztecus)、白对虾(P.setiferus)、万氏对虾(P.vannami)、蓝对虾(P.styfirostis)、长毛对虾(P. penicillatus)等十几种对虾。近两年,对虾杆状病毒病在我国南美白对虾中时有发生,并有逐年增多之势。该病毒对幼体危害最重,是育苗期间的严重疾病之一,常表现为急性死亡,48 h内多出现90%以上的死亡率;后期幼体和8 cm以内的对虾,常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死亡。随着对虾日龄的增长,感染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但累积死亡率很高,4~8周的累积死亡率多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特别是在高密度人工养殖状态下常常出现“底死症”现象。另外,天气异常变化、过量应用刺激性药物也是该病暴发的主要诱发因素。该病毒可在对虾之间传播,传播途径是经口、消化道传播。
3 症状
南美白对虾杆状病毒病的群体和个体症状与其它病毒性疾病症状基本相似。除上述死亡特点外,一般表现有: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黑腮、烂腮、空胃、体色发红、肝胰腺肿大、体表面附生或共栖生物增多,以及继发的细菌性的病症。该病的病理特点是对虾肝胰腺和肠粘膜上皮细胞因病毒感染而出现坏死和脱落,从而导致相应器官功能的丧失。同时,也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有力条件,这也是该病造成对虾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 诊断
通过组织学方法找到本病特征性的四面体包涵体即可初步确诊。常用方法有:
4.1 压片法
取病虾少量新鲜的肝胰脏、中肠组织或粪便,置于载玻片上,滴1-2滴生理盐水,用盖玻片轻压成薄层,直接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寻找晶状四面包涵体,或用甲基绿一焦宁染色,查找鲜红色的四面体包涵体。此方法简单、实用,但准确性稍差。
4.2 印片法
本法适应于检查个体较大的对虾。取新鲜的肝胰腺,用锋利的刀切出断面,在载玻片上轻轻印记(如同盖章),干透后用甲醇固定1-3 min,H&E染色后压片查找包涵体。
4.3 切片法
取新鲜的肝胰腺或中肠组织,切成小块,用Davidson氏固定液或5%-10%甲醛溶液固定,经乙醇逐级脱水和石腊包埋后切成4~7μm的组织片,H&E或其它方法染色后于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如细胞核内有晶状四面的包涵体,细胞核肿胀,染色质减少或边移,甚至在肝小管或消化道内也可发现金字塔形晶状四面包涵体即可确诊。
5 防治方法
5.1 预防
5.1.1 无害化处理养殖废水 每年收虾后,不能直接将养殖废水排放,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原因有三:一是,不管养殖成功与否,养殖废水中都含有大量的有害生物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有机物,特别是未捕净的养殖对虾、野生的海水虾蟹、桡足类、枝角类等甲壳动物,它们是病毒的寄主,可以携带病毒过冬,并传染给第二年的养殖虾或海区中的虾、蟹,引起病毒病的暴发流行;二是,如果将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其含有的病毒粒子会直接污染海区,会给整体养殖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特别是首先污染自己周边的水体,受害最大的还是自己;三是,无害化生产是当前水产养殖生产的现实要求,也是我们每个生产者的责任和义务。
无害化处理养殖废水的具体方法是,每年收虾后,塘水不动,用95%的晶体敌百虫2.5 ppm,水溶后全池泼洒,消毒沉淀7 d后排水至1 0 cm。
5.1.2 无害化处理养殖污物 南美白对虾养殖期80~120 d,精养单产500~1 500 kg/667m2。既使养殖仅一年的虾塘底质中也会淤积大量的粪便、残饵、动植物尸体、有害生物、致病微生物,形成一个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养殖污物层。这些污物中,既存在有必须杀灭的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也存在大量的有机质。有机质在细菌的作用下氧化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氧,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因此也必须清除。具体方法是,在养殖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每667m2用磨成粉的生石灰250~300 kg全池均匀撒开,并用钉耙拖曳或机械翻耕,使生石灰和污物充分混匀。一周后做进进一步处理。
5.1.3 整池清淤 无害化处理池底污物后,还需将它们清除至池外,堆放到离对虾养殖池塘和进水渠较远的地方,以防污物对池塘环境的二次污染。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也是养殖者最容易忽视的。因为历来在清淤时大家习惯于将淤泥堆放在池坡或池堤上即告完工,可是当雨季来临时,大雨又会将淤泥冲回到池水中,所谓的清淤根本没有达到目的。整池是将池底铲平,将池堤铺平,重点是堵好池堤上的蟹洞和鼠洞。
5.1.4 放苗前的池底消毒 一般采用氯制剂,用量必须达到有效氯30ppm以上才可,水深在30-80cm,须在晴天进行。方法是全池泼洒,随后用容器将消毒液泼洒到池坡上,待4-5 d药效消失后再将水排出。
5.1.5 放苗前的池水消毒 虾池的整塘消毒完成后,在放苗前15 d左右,经60目的筛绢网过滤,进水100 cm,用2-3 ppm的有效氯全池泼洒,3 d后可施肥养水。以后每次进新水时均需进行消毒,并每15 d左右进行一次全池消毒。
5.1.6 苗种选购 选购SPF(无特定病原)或SPR(抗特定病原)虾苗。如无法认定和选购,至少应选用高健康虾苗,特别要注意的是,应该在放苗前重点检查对虾杆状病毒的包涵体,如若发现包涵体,坚决不能投放,并立即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5.1.7 维持良好与稳定的水环境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施肥养水,繁殖优良的藻类,维持维持稳定的藻相平衡;二是定期施放活菌制剂,繁殖有益细菌,维持菌相平衡;三是通过引进新水和施药,控制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数量,维持生物平衡;四是通过施放水质、底质改良剂等维持水体中的化学平衡;五是通过进排水、增氧、施药等措施减少暴雨、高温、寒流等给对虾造成的应激反应,维持水体物理状态平衡。
5.1.8 强化营养,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充分利用虾池肥水的基础饵料生物,在配合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免疫多糖、EM菌、酶制剂等。
5.1.9 勤检查、早发现、早隔离 病毒性疫病的防治重在防,防的关键在于勤检查,只有早发现,才能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5.2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药物。根本措施是进行健康养殖,综合预防。如在育苗期发现苗种感染对虾杆状病毒,必须将全池虾苗销毁,并采取全面的消毒和隔离措施,以防疫病的传播;如在养殖期确诊感染对虾杆状病毒,可采取切断传染源、改善水环境、增强免疫力、防止细菌继发感染等措施做保守治疗,但一定要注意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南方渔网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