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鱼类 > 病害防治 > 正文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09/9/16 10:33:09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编辑:杨永权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一、出血性水肿病
  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O_3毫克/升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内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3克,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有淡黄色黏液,脓血充塞肠管。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上皮细胞的顶端及纹状缘受损,黏膜褶顶部的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黏膜褶底部的上皮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杯状细胞显著增加,肠腔中有大量黏液和渗出的纤维素样物质。疾病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解体,在肠腔中可看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小片的肠上皮以及少量红细胞,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4、防治方法:彻底清塘:选择优质健壮的苗种,下塘前用2%一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10—15分钟;加强饲养管理,掌握好投饲的质量;定期加注清水;开动增氧机及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保持弱碱性、溶氧充足、水质肥爽清新;严格执行“四定”措施;在夏季加深水位,使水温变化较小且不高;发病季节,每100千克鱼每天用大蒜素粉4—8克、食盐200克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15—20天。因鱼体有病原菌,首先要使用消毒剂对鱼池进行全面消毒,同时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第一天用菌克4克,第二天减半,连续用药6天为一个疗程。
    三、粘孢子虫病
    1.病原体粘孢子虫
    2.症状及病理变化
    (1)由粘孢子虫引起的黄颡鱼皮肤病:引起的黄颡鱼皮肤病的粘孢子虫,比较常见的种类有野鲤碘孢虫、单极虫和中华尾孢虫等。患此病的黄颡鱼因皮肤组织被破坏,体表布有许多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加之黄颡鱼因负担过重,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黄颡鱼正常的游动和摄食,使鱼体日渐消瘦而死亡。
    (2)由粘孢子虫引起的黄颡鱼鳃病:侵袭黄颡鱼鳃瓣的粘孢子虫较常见的种类有球孢虫、异性碘孢虫、巨间碘孢虫、变异粘体虫和上述引起皮肤病的粘孢子虫等。患此病的黄颡鱼呼吸困难,常常外鳃盖骨张开,游动无力,浮于水面,最后因窒息而死亡。
    (3)由粘孢子虫引起的黄颡鱼肠道及其它内脏器官病:黄颡鱼肠道及其它脏器病往往是被多种粘孢子虫寄生引起。病鱼体色发黑,游动无力,常在池塘的水体中上层活动,食欲减退,患病的后期基本停食。病鱼最后因消瘦而死亡。
    3、流行情况及危害:以上所述由粘孢子虫引起的皮肤病、鳃病及脏器病,在全国都有流行,对黄颡鱼的危害较大。黄颡鱼在饲养的初期发生此病而导致大量死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4、防治方法:黄颡鱼鱼苗进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卵囊和孢子;发病时每亩用生石灰125千克,干法清塘可抑制或杀死孢子,控制此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流行;及时捞起死鱼,禁止随意乱丢,使用过的工具要注意消毒;用敌百虫防治。以90%的晶体敌百虫配成0.1%_o.5%浓度的水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再以0.2—0.3毫克,升的浓度全池泼洒;隔一天在全池泼洒一次即可。
    黄颡鱼患肠道孢子虫病时,可用孢虫清,每千克饲料用0.8克,连用3—5天进行防治。
    四、水霉病
    1.病原体:水霉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俗称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它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直到肌肉腐烂,瘦弱而死亡。
    3.流行情况及危害:水霉病在淡水水域广泛存在,在国内养殖的地方都有流行,其繁殖适温为13—23℃。一般只要鱼体受伤都可被感染,而未受伤的则一律不受感染,且在尸体上水霉菌繁殖得特别快。水霉菌是腐生性的,是一种继发性的感染,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
    4、预防措施
    (1)鱼体水霉病的预防:一是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20毫克/升生石灰或2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三是鱼苗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
    (2)鱼卵水霉病的预防:一是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二是鱼巢洗净后煮沸消毒(棕榈皮做的鱼巢),或用盐、漂白粉等药物消毒;三是产卵池及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四是鱼巢上粘附的鱼卵不能过多,以免压在下面的鱼卵因得不到足够氧气而窒息死亡,感染水霉菌后再进一步危及健康的鱼卵。
    5、治疗方法
    (1)全池泼洒纤虫净,每亩水体水深1米用200克,一日一次,隔2天再泼洒1次。(2)患病早期,可将水温升高到25℃以上,可自愈。(3)内服氟尔康2—3克/千克饲料等抗生素类药物,以防细菌感染,疗效更好。
    五、锚头鳋病
    1、病原体:鲤锚头鳋。
  2、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游动迟缓,急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虫体附着处组织发炎、红肿,并出现石榴籽般的红斑。
  3、流行情况及危害:全国都有此病流行,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在水温12—32℃之间都可以繁殖,故该病主要流行于夏季。
  4、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用1%的阿维菌素溶液全池泼洒,每亩水体水深1米用15毫升,疗效显著。锚头鳋对寄主有选择性,因此也可用轮养法防止其发生。
  六、钩介幼虫病
  1、病原体:钩介幼虫。
  2、症状及病理变化:在母蚌外鳃腔内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被母蚌排出体外后,呈棉絮状胶丝,幼虫就用足丝粘附在黄颡鱼及其它鱼体上,用壳钩钩在鱼的鳃、鳍条以及其它体表皮肤上,使鱼体组织受到刺激,引起寄生的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增生,微血管阻塞、积血,色素消退,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包囊。钩介幼虫可以感染各种规格的黄颡鱼。较大的鱼体其鳃丝或鳍条上可寄生几十个钩介幼虫,一般对鱼体是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对于规格较小的黄颡鱼鱼苗,危害较大;特别是寄生在黄颡鱼鱼苗的嘴角、口腔及鳃组织上,病鱼出现红头白嘴现象,并使病鱼丧失摄食能力,呼吸功能受阻,导致病鱼死亡。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黄颡鱼苗饲养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故常出现此病。加之黄颡鱼鱼苗是钩介幼虫的良好寄主,因此黄颡鱼鱼苗在培育期间多发此病。
    4、防治方法:培育黄颡鱼鱼苗时,应彻底除去培育池中的河蚌,并用生石灰、茶粕清塘,每亩用量40一50千克,能有效杀灭蚌类。黄颡鱼鱼苗培育池中加注新水时,应通过过滤设备,以免钩介幼虫随水进入培育池中。在发病初期,用人工摸蚌的方法,把池中的河蚌彻底清除,可避免钩介幼虫继续感染,使病情减轻。也可以将病鱼转入没有河蚌的鱼苗池中饲养,从而使病情减轻并好转。
    七、裂头病
    1、病原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为:①养殖池塘多为时间较长的老池塘,未做好池塘及鱼苗的彻底消毒;②放养密度过大;③水质不稳定,pH、氨氮变化剧烈;④水源受到污染,导致池塘水质恶化。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出现头朝上、尾朝下、悬垂于水中的特殊姿势。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鳃盖充血,肛门红肿、外突。腹腔内含有大量含血的腹水,肝肿大,肠道充血、发炎,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水样液体。
  3、预防和治疗:①放养鱼苗前养殖池塘必须使用消毒剂或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②鱼苗人池前必须使用高锰酸钾或碘制剂进行消毒;③必须对水源进行沉淀、过滤、消毒,以确保养殖用水的安全性。④降低养殖密度以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亩放养量控制在1万一1.2万尾;⑤定期使用生石灰等水质改良剂;⑥在鱼病的早期,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病毒药物,连续投喂3—5天,可以有效地抑制疾病的蔓延,减少经济损失。
  八、营养性疾病
  1、病因:饲料中的某些营养成分过多或过少,营养不全;饲料成分变性或含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2、症状及病理变化:常见的是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3、防治方法: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总之,对待黄颡鱼的疾病,同其它鱼类疾病防治一样,应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综合积极的防治措施,掌握防治鱼病的主动权。此外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各种药物较有鳞鱼更为敏感,用药浓度一般低于常规药量,最好在用药3小时后即向鱼池大量冲水,以防造成慢性药害。
编辑:杨永权 访问人次:4491 关键字:黄颡鱼,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病害防治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