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发病塘口普遍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氨氮、亚硝酸盐对鱼体的危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治疗鱼病若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文/山东省东平县水产局 施海涛
近年来, 随着集约化养鱼技术的推广和放养密度的加大, 养殖鱼类鱼病频发,国内各鱼类主养区由此造成的损失惊人。笔者在各地做技术服务发现:发病塘口普遍氨氮、亚硝酸盐超标, 氨氮、亚硝酸盐对鱼体的危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治疗鱼病若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的原因与养殖者管理疏漏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清塘不彻底以及品种搭配不合理,在养殖前期为鱼病频发埋下隐患
1、绝大多数发的池塘都没有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可以极大程度地消灭池塘中的致病菌、还原性物质,改善底质条件效果显著。这一步骤是一个养殖周期的开始,改造池塘的效果最彻底、费用也最少。唯一的缺点是劳动强度较大,尤其是使用生石灰清塘。而劳动强度大,正是养殖户不采取彻底清塘措施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清塘消毒对底质的改良成本,远远低于后期改底所需成本,并且效果最好。一年之计在于春,农田种植要冬耕春耕,养鱼同样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为新的养殖周期创造一个良好的底质境。目前多数渔药企业都有清塘剂生产, 养殖户也可以选择一些在当地应用效果较好、药残低的清塘产品。
2、吃食鱼和滤水鱼搭配不协调:重吃食鱼轻滤水鱼。多数地方养殖吃食鱼以草鱼、鲤鱼、鲫鱼为主,一般放养量较大,但花白鲢投放量却较小。这就使鱼塘水相变得复杂难以调理,忽略了花白鲢因食性特点而在养殖中起的“压水”作用。因投放比例不协调,在最初就丢掉了吃食鱼和滤水鱼之间互惠互利的生物调水的方法。养殖户应该根据市场对花白鲢上市规格的需求,以及多年形成的养殖习惯,逐年加大花白鲢的放养比例,尽可能把鱼的食性特点利用到最佳。
二、水质调节手段运用不合理造成有害物质超标,导致鱼病频发,是在养殖中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若开始时就做到了严格的清塘消毒、培育好新的水体生态系统、合理的放养模式,那日后管理过程的重点就是水质的调节。一般在生产中出现问题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1、增氧机使用不科学,水体溶氧得不到及时补充,使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向无毒硝酸盐转化过程受阻,从而大量累积。绝大部分养殖户只把增氧机当做“救命机”,平常很少或根本就不用,丢掉了一个调节水质的重要手段。应该在黎明池塘溶氧最低时分及时开机供氧、中午阳光充分照射时候及时开机加大水体溶氧储备,特别是来水不方便的池塘在以上两个时段的开机尤为重要。避免因为供氧不足造成氨氮、亚硝酸盐长间积累超标而导致鱼病,为节约电费而放弃使用增氧机,得不偿失。
2、做不到合理加注新水、排放老水,氨氮、亚硝酸盐得不到及时稀释和排放。这基本分两种情况:
(1)在外河水或地下水供给方便时:应定期加注新水,及时扩大水体空间, 稀释水体中有害物质浓度。2010 年6 月中旬,山东肥城一养殖户40 亩池塘,鲤鱼连续一星期不摄食,鲢鱼零星死亡,笔者进行镜捡、解剖、化验、并询问其管理过程后,建议他加注水质较好的外河水,中午开增氧机,全池泼洒一元二氧化氯治疗鲢鱼出血病,然后泼洒鱼虾可乐调节水质。当天吃食就开始有所好转,鲢鱼死亡停止。部分养殖户看到水色以及摄食正常,就长时间不加注新水,待到吃食情况恶化甚至鱼类患病死亡时才采取加水、施药、施肥等措施,恶劣水质持续时间长,直接导致病并影响鱼类生长。如果池塘水位已高,要排放结合,不要认为水位高就不用加新水。
(2)在外河水水质受到污染或供给不方便时,要根据情况积极杀虫,消毒,泼洒微生态制剂以培育好的水相。如果长时间没有新鲜水源补给,也应注意采取其他调节水质措施,避免引起养鱼事故。2009 年,山东东平一养殖户15 亩主养鲂鱼的池塘,因为外河水受到污染,长时间不能加注新水,也未采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部分鲂鱼出现出血症状,养殖户对此未足够重视,5月29 日天气转坏,该塘一夜之间池鱼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后来只好改养鱼种补救。事发后检测水质,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均超过3 毫克/ 升,属于水质严重败坏,鱼体质极弱,受恶劣天气刺激应激出血死亡。如果调节水质手段采用及时得当,则一定可以减少损失。
3、做不到科学施肥。施肥是一种生态的调水方法,培育有益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以增加水体溶氧。施肥一定要严格执行“量少次多”、“ 上午施肥”的原则,不可因为节约工时而一次性大量施肥。还应做到看水施肥,水色发黑较浓时,要先杀除有害藻类,然后量少次多地使用氮磷肥。水色发黄较淡时要及时补施磷肥。2007 年山东微山一70 亩草鱼池塘下午施尿素500千克、磷肥300 千克,晚上雷雨交加,次日死鱼七千余斤。虽说雷雨天气也是死鱼的重要原因,但施肥数量较多也消耗大量溶解氧,低溶氧加雷雨引起的应激使养殖户损失惨重。
4、微生态制剂使用较少或部分养殖户根本不用。由于微生态制剂价格较高,仅有少数养殖户池塘发重病后需调节水质时才舍得使用。其实应充分认识到微生态制剂在维持水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1)直接调节水质的作用:特别是换水困难的池塘应该经常泼洒微生态制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塘鱼吃食较好、鱼体健康、水体也不需要杀虫和消毒时,及时使用微生态制剂维持菌相以及藻相,以期良好水质时间延长,达到预防鱼病的目的。如果在一个养殖周期内,能够采取调节水质的各种手段,使得发病次数减少一次,那么鱼类良好的摄食状态就会延长5-10 天,甚至更长,这样得到的效益远远超过调节水质所用的花费。养殖户也就没必要计较微生态制剂药费了,而且还会改变“水质较好和吃食正常时没必要花钱调节水质预防鱼病”这种错误的观念。 (2)间接调节水质的作用:在饲料中添加投喂微生态制剂,可以增加鱼体肠道内有益菌,控制有害菌,减少含氮废物向水体的排放,从而达到保持良好水相、促进鱼体健康、预防鱼病的目的。这一手段的缺点是靠人工拌合,劳动强度较大。
以上四个方面,要综合运用,不可偏废。运用不合理,当鱼体机能不足以抵抗不良环境时,摄食减少、体质变弱、寄生虫寄生、细菌感染,各种鱼病就会相继出现。综合使用有效的调节水质手段,使良好水相长时间地维持,鱼有一个较好的生长生活环境,才是减少鱼病损失、创造养殖效益的重要保证。
三、未能对症用药,使鱼病频发甚至病程延续,是在养殖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引起鱼类疾病的原因很多,一定要分辨清楚是何种原因引起的鱼病,做到对症下药避免不必要的用药造成经济负担和损失。笔者在2007 年6-8 月期间,给山东东平的几个短期内频发细菌性出血病的塘口诊治。经镜检、解剖、化验、询问管理过程后,觉得首次发病以及再次发病时采取的杀虫治疗方法没有大的不妥,但多次继发后仍然采取同样方法,就欠妥当,是没有抓住致病根源造成了病程延长甚至不愈。根据养殖户近期用药情况,笔者建议:已经多次杀虫消毒的池塘就不再重复用药,当天外用水体解毒药物,结合内服消炎药物和调理鱼体机能药物,次日使用改良水质的药物,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主攻水质和体质使病程缩短并治愈,为养殖户节省了杀虫消毒的药费。病鱼镜检有虫并且数量较多成为致病主因时要及时杀虫消毒。短时间内一再复发,一再使用杀虫消毒药,对水质对鱼体都是极大的伤害。因此要转变思路从水质和体质方面找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四、养殖户不注意提高自己的管理意识,也是鱼病近年频发的重要原因
笔者2011 年6 月在山东鱼台为一300 亩鲤鱼塘口技术服务。在周边池塘鱼病频发并且部分池塘死亡量较大的情况下,该塘口鲤鱼吃食比较正常,化验其水质,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在0.3-0.5毫克/ 升。询问养殖户管理过程后得知,他发现周边池塘鱼病频发后,就在饲料里添加了预防药物,并使用大剂量特性复合菌素调节水质。笔者也建议对鱼类疾病要早做预防, 及时调水。这一事例让笔者感触颇深。同样的池塘管理,同样的水质指标,但结局不一样。撇开氨氮、亚硝酸盐指标与发病的因果关系,以及前面提到的调节水质综合措施采取得到位与否,最重要的一点是该养殖户认识到了水质调节的重要性,这种认识在指导着他如何创造出适宜鱼体健康生长的环境,这样就有了鱼正常生长的好结果,鱼自然也就少生病。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