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乌江河流域下游的小河口,四面环山,清风拂面,碧波荡漾的河水把一片天空映衬出一片蔚蓝。
每天清晨,贵州省瓮安县玉山镇30来岁的农民黄兴昌就和几个同村的渔民划着小船到“水上工厂”上班,蓝蓝的库湾里浮动着他们的一个个“车间”————网箱。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来回查看鱼苗的成长状况,清理网箱、投放鱼食。
记者在这个网箱养殖场看到,4月份投放的鱼苗已长有半斤重,粼粼水波下,成片小鱼密如蜂群。网箱附近,一排排邻村的网箱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我们这地方水质好,无污染,鱼成活率高,在该河段网箱养的鱼主要吃水草,肉质鲜美,我们养的花鼓鱼、鲈鱼、鲢鱼、草鱼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目前已接到订单好几家。”黄兴昌指着网箱里的鱼苗对记者说。据了解,一个网箱能投放4000余尾鱼苗,每箱可以收获5000斤。
今年以来,为解决构皮滩水电站淹没区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瓮安县除了采取其他有效的安置方式之外,同时充分利用乌江水域的综合价值,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外资在该县玉山镇境内河道实施水产养殖示范点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为失地农民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之路。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流水养鱼’,通过政策引导,贷款补贴,技术提供等方式,给农民增加致富路子。目前在养殖大户的带动下,淹没区失地农民20余户已经加入进来,他们或自主投资,或联合入股,大面积的网箱养殖场初步建立。”瓮安县玉山镇副镇长徐刚说。
目前,在村民的积极参与下,已建成网箱养鱼150余个,年产鱼预计达到20万斤以上,总产值上百万元。参与养殖的村民介绍,待规模成型,他们还将成立养殖协会或专业合作社,计划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网箱养鱼的成功起步,为该河段村民发展‘水上工厂’打下了良好基础;而随着‘水上工厂’的不断发展壮大,库区失地农民生产发家新路将越走越宽广。”瓮安县玉山镇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