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河北省沧州过去白哗哗的盐碱地,如今已有不少变成农民增收的池塘。到目前,沧州盐碱地渔业开发总面积达到6万亩,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5万吨,渔业产值实现1.2亿元,形成多品种、多模式的养殖格局。其中,养殖面积30亩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300多个。盐碱地养殖“养”出大产业。
沧州共有盐碱荒地320余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3.6%。由于盐碱地表层盐碱,地下水苦咸,难以进行农作物种植和栽培,长期荒芜闲置。这样的生态环境,困扰着农民脱贫致富。在这种背景下,沧州市提出了全面开发盐碱地的思路。
1998年,经过多方寻求合作,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与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后,提出以渔业养殖为主开发治理低洼盐碱地的思路。在科技部、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支持下,以东海水产研究所王慧研究员和沧州市技术推广站王淑英研究员为首,成立课题组,潜心研究和试验,并在国家和河北省立项。1999年,课题组在海兴县小山乡选择31亩咸水洼塘作为推广示范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对苦咸水改良处理后,推广示范点咸水洼塘里的鱼虾一天天长大。这一试验在沧州市是前所未有的。当年秋天,咸水洼塘每亩平均养殖出50公斤中国对虾,套养的梭鱼亩产20公斤,平均每亩收益500元。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民看到良好的效益,积极性迅速提高,养殖面积也在飞速扩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养殖品种有南美白对虾、罗非鱼、梭鱼、草鱼、鲢鱼、鲤鱼等,效益提高到每亩1500元以上,最高可达5000多元,是农民种地收入的一倍甚至数倍之多。
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一技术已达成熟期,先后获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农业部神农科技奖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河北省农业厅丰收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水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六项大奖。
目前,沧州市已形成了盐碱地水产养殖的新产业,养殖专业户、联合体达到400多个,带动周边600多户、4000多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在众多的养殖户中,海兴县张会亭乡前寨村的郭瑞成就是一个代表。当初养殖面积只有十来亩,后发展到30亩左右,现在已达100多亩,年收入15万元以上。他还辐射周围群众发展养殖面积1000多亩。
这一产业的发展,既有农民积极参与的一面,又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沧州市政府及职能部门通过建设盐碱地水产养殖中试基地,发挥示范点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使全市受示范区辐射带动的乡镇有近百个。在建池方式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废旧窑坑、古河道、低洼盐碱地、国家大型工程取土坑等,开发成养殖池塘。这种方式投资少,覆盖面广,促进了盐碱地水产养殖。
为了提高养殖户技术水平,水产部门采取观摩、交流、生产指导、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以点带面对养殖户进行指导。并举办多项技术培训班,内容涉及盐碱地渔业的开发、品种的选择、养殖模式、病害防治等方面。王慧研究员还专门编写《盐碱地水产养殖100问》,通过座谈会、现场指导、发放养殖资料等多种形式,推广普及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现在,不少养殖户已经参与课题研究组的研究,成为名副其实的“养殖专家”。对于养殖密度、生态养殖、常见病症等,都能自己“诊断治疗”。
在养殖户掌握一定技术后,专家又帮助养殖户搞起立体养殖。出现了“岸上一栏猪,水下一池虾”景象。堆积成山、“臭名远扬”的猪粪通过生态养殖或加工后,成为虾苗的美食。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生态养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
盐碱地水产养殖的发展,开拓了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沧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带动了饲料、苗种、加工、冷藏、运输、水产贸易等相关产业,间接经济效益达到数亿元,真正形成了一个产业。
沧州的这一养殖模式,还“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河北省的保定、廊坊、邢台、邯郸、衡水、唐山等市得以推广,全省盐碱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南方渔网编辑:苏紫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