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月龄~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天~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2.出血性腐败病 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0.002‰的呋喃唑酮或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选用磺胺剂、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嘧碇、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中的任何一种搅拌在饵料中投喂。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公斤鱼投放药物约200毫克,抗生素每天每公斤鱼投40毫克~50毫克,连续5天。
3.爱德华氏病 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毫米~5毫米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天~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治疗可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等。用量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4.柱状病 发病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后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防治时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或用呋喃类或磺胺类药物,每公斤鱼用药200毫克拌入饵料投喂,同时用0.0015‰~0.002‰呋喃唑酮液全池泼洒。
5.水霉病 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可长出或小或大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用0.04%的食盐水和0.04%个苏打合剂浸泡5~10分钟有一定疗效。网箱中用0.002‰的高锰酸钾液泼洒有一定作用。同时在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
6.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防治时可用0.00015‰的硝酸亚汞全池泼洒。
7.鱼波豆虫病 该虫寄生于鱼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色或带有蓝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时可用0.0005‰硫酸铜液和0.0002‰硫酸亚铁合剂泼洒。
8.毛管虫病 该虫寄生于鱼鳃部,严重时鱼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防治时可用0.0005‰硫酸铜液和0.0002‰硫酸亚铁合剂泼洒。
南方渔网编辑:陈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