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南国都市报:王成诚陈翔记者连日来在三亚水产码头走访了解到,由于码头的海鲜收购存在交易过程不规范等问题,“跑”鱼款事件时有发生,渔民们希望有关部门采取相关措施规范码头海鲜收购交易行为。
回放:老板欠下38万“蒸发”
黄先生是广东徐闻人,做渔产收购生意10多年,主要是帮助一些老板在东方八所码头向渔民收购鱼。大约在1996年,他给香港的张老板打工。每次他收购鱼之后,三亚那边就派车来将鱼运走。张老板还专门派了一个代表负责将收购数量等数据传真给他,然后他再据此付款给渔民。黄先生得到的就是中间的工钱。
黄先生说,每次收鱼,老板都不是一次性付清鱼款。光去年一年,张老板就欠了38万多元鱼款。1月15日晚上8点多钟,他打张老板的手机,手机一直关机,打电话也没人接。老板也在三亚的公司人去楼空。黄先生一直寻找张老板的下落,但没有结果,他对此感到非常无奈和无助。
调查:“跑”鱼款事件时有发生
记者连日来一直在三亚市水产码头进行走访调查,类似的事情在三亚码头时有发生,无论是渔民还是收鱼中间人对此表示担忧。
2月19日上午,临高渔民小郑告诉记者,由于不熟悉市场行情,渔民的货物一般要交给中间人寻找买家,2007年12月,自己将1万多元的货物交给中间人,由中间人联系收鱼的老板。结果老板拿到货物后,半个月后竟然“失踪”了,至今还没有找到。
“据我所知,2007年至少发生了三四起‘跑’鱼款事件,每起数额在十万元以上。”在三亚码头当中间人10多年的李先生说,收购者收到货物后一般不当场进行结算,一方面是因为货物涉及资金太多,考虑资金周转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收购者本身资金并不充裕,因此要等到将所收购的货物在市场销售完后才进行结算。这些收购者如果亏损了只能玩“失踪”,渔民的鱼款就打了水漂。
码头鲜鱼收购交易太不规范
今天上午10点,记者来到水产码头看见,码头内停满了集装箱卡车,集装箱旁边堆满了装满鲜鱼的泡沫箱子以及箩筐。码头中央一个交易地点停放着一辆卡车,卡车旁边有一个秤,渔民们将鲜鱼一一从船上搬运下来放在秤旁边等待过磅。记者注意到,每一次过磅后,一名男子都会仔细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重量,但并没有给一旁的渔民开出单据。男子称一直以来都是这样。“都是熟人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记者了解到,在交易过程中不开单据的现象比较普遍,即便是有,也是一张便条,上面既没有公章也没有签名。
另外,据常年在码头奔波的中间人介绍,进入码头收购鲜鱼并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把车开进来直接收就行了。记者随后来到位于码头大门处三亚渔港服务有限公司值班室询问了解到,开车进去收购只要支付一定的车辆管理费用。
许多渔民和中间人认为,鲜鱼收购交易缺乏准入机制给“跑”鱼款事件提供了便利。进入市场收购鲜鱼既不需要押金也不需要登记,因此没有资金实力的收购商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就常常拖欠渔民的鱼款,而海鲜交易过程又不太规范,一旦发生纠纷渔民们的利益无法保证。如收购商在市场销售时出现亏损,那么渔民们的鱼款将大打折扣,甚至分文不得。
渔民收购商急盼“管理方”
“我们渔民很不容易!”渔民老田说,一艘渔船价值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渔民们多是借钱购买渔船出海捕捞,出海一个星期收入也就五六万元,除去燃油费等成本,能赚的非常少,如果不对码头鲜鱼收购交易进行规范化管理,渔民们的利益将受到严重威胁。不少收购商对此也非常担忧,收购商王先生说,鲜鱼收购交易管理混乱,直接导致了买方、卖方的不信任感增加,这直接影响了生意。
记者20日下午致电三亚渔港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先生,他说码头的经营管理工作不是公司的业务范围。而红旗工商所的负责人表示,目前主要是从经营资格上进行监管,但水产码头一天24小时都在交易,管理难度较大。
对此,业内人士陈先生认为,如果三亚能对水产码头设置一个类似集贸市场的管理方,对收购商实行市场准入并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那么目前海鲜收购交易不规范等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