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南方都市报:奥一网 核心提示
珊瑚礁是自然界最令人赞叹的景观之一。
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是令人吃惊的,它是地球上歧异度最高的生态系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程度只有热带雨林可以比拟。全世界的海洋生物中有1/4生活在珊瑚礁。这个复杂且敏感的生态系已在地球上存活了数十亿年的时间,目前却遭逢重大的冲击,全球的珊瑚约有1/10已被破坏殆尽,而另有1/3预估在不久的未来也会消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总署就预测,全世界70%的现存珊瑚将在40年内死亡,这样的情形使得人类格外需要对现存珊瑚礁生态系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与监测。
广东仅在雷州半岛徐闻县灯楼角等地局部发育有珊瑚岸礁礁坪。1999年当地政府成立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保护该海域的珊瑚资源。2007年该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是我国大陆沿岸面积最大、珊瑚种类最多、连片最为完整的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区内主要有三目18科65种,其中石珊瑚目10科37种,这37种石珊瑚全部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保护剩余的原始珊瑚礁,恢复被破坏的珊瑚礁,广东省海洋江河生态保护促进会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有关专家从2007年9月中旬开始,将逐年对广东沿海珊瑚重点分布区域进行珊瑚礁普查。记者全程跟踪采访,发现对珊瑚礁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这是一个没有码头的地方,但同时是盛产惊喜的地方。
2007年10月15日下午,湛江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角尾乡放坡村海域。
从保护区悬挂的放大的航拍图片看,这片海域的水下是一片首尾相连,延绵十几公里、面积共约5万多亩的珊瑚礁群。这片区域也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珊瑚普查队以及记者共14人分乘3艘渔船进行科研调查。这支珊瑚普查队员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专家、香港太古海洋研究所博士、广东海洋江河生态保护促进会的管理人员以及一些热心环保事业的潜水爱好者组成。
难睹珊瑚芳容了
看珊瑚曾经是一个自发的旅游项目,对珊瑚保护危害极大。当地政府已明令不准出海观赏珊瑚礁。
渔船停留在离岸边十几米远的海上,这对于带着许多水底探查拍摄设备的普查队来说,那是一个根本无法逾越的距离。也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蔚为奇观的景象:牛车出海。
今年已经60多岁的黄伯在这赶牛车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目前,在角尾乡放坡村,就以他和另外的一个老村民为主。赶牛车出海对于老人来说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营生。所谓的“牛车出海”,实际上只是用牛车把人和物品从岸边拉到在海上停留的渔船处。据介绍,牛车出海每一次的费用是3-5元,每次大约需要花费半个小时,一天下来,收成好的话也能够挣上几十元。黄伯说,赶牛车出海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所以他们村也有豢养老黄牛的习惯,“这个活计水牛干不了,水牛一遇到海水就会偷懒洗澡,只能用黄牛”。黄伯对于我们包下他的牛车显得十分开心,他说,现在牛车出海也越来越不好做,没有牛车的本村人往往会用塑料泡沫扎成一个简易的浮台来运货载人,幸好现在这里有珊瑚,吸引了一些旅游和环保人士,他们才能够勉强度日。
据了解,自从十几年前当地自被外界发现珊瑚礁群以来,就引发很多人去观看。有喜好旅游的人甚至在网络上发布过到徐闻看珊瑚的帖子,里面详细介绍了到徐闻看珊瑚礁的路线,其中经过放坡村出海就是最受推崇的路线。这也一度引发了观珊瑚休闲渔船的兴起。不过,过多的人为骚扰,对珊瑚礁是极大的破坏。由于现阶段还不具备观赏的条件,当地政府已明令不准出海观赏珊瑚礁,所以出海观珊瑚礁的渔船已经收敛很多。“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在临近海岸的珊瑚礁的海面上用浮标和绳子绕成了一个保护区,现在即使一两艘船在偷偷摸摸营运,也无法在渔船上观赏到了,如果去更远的地方,珊瑚在水下十几米的地方,那根本无法看清楚。”
普查队员在车上换好了潜水衣服,开始把氧气罐、海底摄影设备以及普查用的物品装上牛车,然后跳上车向海洋驶去。车轮在海滩留下两道明显的印记,随着海水的不停冲刷,印记不断减弱然后消失,这就像我们要调查的珊瑚,尽管现在还有,但是如果不加以保护,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极有可能被时间在这个地球上抹去。
珊瑚礁在恢复中
考察发现,对珊瑚的直接破坏情况已经基本杜绝,保护区采取的保护措施卓有成效。
“黄教授,水流太大,海水太混浊,下面伸手不见五指。”
来自香港太古海洋研究所的吴伟铨博士浮出海面,对在船上指挥珊瑚普查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黄晖研究员说。按照调查程序,普查队员开始了在水下的标号和初步探查,显然,海里的情况并不作美。黄晖摇晃着站起身,看了看波涛滚滚的海面,试了一下海风,无奈地说,“今天是北风呀,撤吧,估计无法看到珊瑚了”。
在海面上,记者看到现在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在临近海岸的珊瑚礁的海面上用浮标和绳子绕成了一个保护区。黄晖说,这是保护区管理人员对珊瑚的一项保护措施,区域内的水下是成片的珊瑚礁,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且大部分位于离岸或离岛很近的浅水海域,往来的渔船和近海作业的养殖都会影响珊瑚的生长。保护区管理人员把它围着后,船只都会绕行,这对珊瑚的恢复有好处。
而全球珊瑚礁普查的结果认为: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是造成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与失衡的首要原因。所以这种“画地为牢”的做法对于珊瑚的保护非常有用。
保护区的相关资料表明,徐闻珊瑚礁是在火山熔岩基础上从1万多年前的全新世开始大量发育,6000-9000年前为发育高峰期,一直到今天。徐闻珊瑚礁具有很独特的北缘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块状的蜂巢珊瑚科、滨珊瑚科和木珊瑚科的珊瑚为主要优势种。
广东省海洋与江河生态保护促进会的陈竹副处长是这次珊瑚普查工作的主要执行人之一。她解释说,他们组织珊瑚礁普查的目的:一是,定期监控及报告珊瑚的健康状况,提出生态上稳健及经济上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保护剩余的原始珊瑚礁,恢复被破坏的珊瑚礁;二是,教育公众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价值及现时影响海洋生物的危机;三是,培养珊瑚礁普查的以科学方法训练的义工,让更多的民间人士关心热爱海洋生态保护区参与到保护区工作之中。她很坦率地说,他们这次的做法主要是借鉴了香港珊瑚普查的经验。据介绍,从1997年-2007年,香港与珊瑚礁普查基金合作,启动香港珊瑚礁普查工作(从2000年起,渔农自然护理署统筹每年一度的香港珊瑚礁普查)。十年间,每年组织普查队搜集有关本地珊瑚的分布情况、数目趋势及健康状况的数据,以便制定妥善的保护珊瑚计划。
广东省的珊湖普查计划也像香港珊瑚普查一样:潜水员在海洋生态学家的指导下,潜入珊瑚区进行调查。珊瑚的覆盖范围、物种多样性及状态采用全球珊瑚礁普查的标准调查方法予以评估。潜水员需使用带断面表,记录珊瑚鱼类及无脊椎动物的预先订定指标品种(指标品种),并使用样线记录表,记录平均珊瑚覆盖率。
“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对于珊湖资源的情况并不清晰,经过这样的普查后,我们就可以得到最详细最新的珊瑚资源资料,这对保护和利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名参与普查的专家说。
之后两天,普查队再次租船出海,但是因为海水混浊海浪太大的缘故而无功而返。不得已,普查队留下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两个博士生与两个潜水员在当地留守,大队人马先行撤回。几天之后,记者在广州收到消息,珊瑚普查队的留守人员完成了记录任务,并带回了很多漂亮的海底珊瑚照片。
这次调查的记录情况让珊瑚普查队队员有点兴奋。根据调查情况,死亡石珊瑚的死亡时间都在3年以上,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对于珊湖的直接破坏情况已经基本杜绝,此前保护区采取的一些保护措施卓有成效,珊瑚礁正在恢复之中。
潜在的更大威胁
北部湾将减少3.2万平方公里高产优质渔场,6600艘大功率渔船退出传统作业海域,更多的渔民将转入近岸水域。
珊瑚是全球受保护的海洋生物,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的无脊椎动物,在海洋中多达6100多种。俗称中的珊瑚是指珊瑚礁,是珊瑚死后留下的骨骼和外壳体。据徐闻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介绍,珊瑚礁有着坚硬的躯体,它往往分布在海岸或岛屿的外缘,从外海传来的狂涛巨浪击打在珊瑚礁上,破碎成雪白的浪花,从而耗尽了大部分能量,因此珊瑚礁后的海面往往是风平浪静的。珊瑚礁如同一道牢固的屏障,护卫着它身后的黄金海岸、金色沙滩、荫荫绿树和万顷良田。徐闻地处雷州半岛的西南角,周边陆地和海岸均是沙质和红壤,极易受到琼州海峡和北部湾海浪的侵蚀。但由于有连绵27公里的珊瑚作为“屏障”,加上珊瑚坚硬骨骼的消波作用,徐闻海岸基本抵御了西南季风引起的恶浪冲击。
不过,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大部分的珊瑚礁都位于离岸或离岛很近的浅水海域,因此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陆地开发的影响。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位于徐闻县西部角尾乡和西连镇沿海,面积约10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珊瑚区66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种类集中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自然资源。
临近珊瑚的村庄,到处可见珊瑚墙和珊瑚屋。更为惨痛的是,渔民为了布缯网和养殖珍珠,将缯网和珍珠养殖区海底有障碍部分珊瑚毁掉扫平,致使两米以内水深的珊瑚大部分被毁,海底满目疮痍。
近年快速增长的养殖业,也破坏珊瑚的生态环境。养殖池的消毒水、养殖废水等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珊瑚分布的海区,严重影响珊瑚的生长与繁殖,甚至直接杀死珊瑚虫。为了发展经济,养殖珍珠业与珊瑚争海,大面积的珍珠养殖区覆盖在珊瑚礁上,光线被遮住,使珊瑚体内的共生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当然也就无法提供能量给珊瑚,珊瑚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
陆地上建造养殖场、盐场,对原本覆盖良好的森林进行滥伐,使水土保护不良,大雨把大量的泥土带进海水中,使海水混浊,也会致使珊瑚死亡。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以及工业化带来的污染,给珊瑚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生活排污和海水富营养化,直接的效果是使一些藻类疯长,严重威胁珊瑚的生长。渔船在作业中流出的油污,会直接杀死珊瑚虫,导致珊瑚大片死亡。
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徐闻珊瑚自然保护区滨临的陆地,地处偏僻,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并且农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只有盐业比重较大,其他工业十分薄弱,由于加强盐场排水口的管理和监控,工业几乎未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居民密度不高,大多数呈自然村状态,生活废水不多,并大多数呈渗透性外排,对海区造成污染不大。
对于灯楼角以东滩涂和潮间带海区,有多处对虾养殖池,保护区人员对其进行经常性的检测和监控,采取强制性措施使其消毒水和养殖废水经处理后才能向海排放。灯楼角一带海域为保护区的核心区,这里原是珍珠养殖区,政府部门在成立保护区后,将养殖区逐步迁移到外海区,对暂未移出的养殖户,采取严密的管理和监督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定期教育和培训,使其自觉地遵守保护区的法规。核心区内,对原有的锚泊区和小型货运码头进行取缔或关闭。对以海洋捕捞业为生的渔船,禁止进入保护区作业,对保护区内原有的渔船,进行转移,以保护珊瑚不受损伤。
保护区的做法这也使得离岸珊瑚大部分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
不过黄晖依然十分担心,中越北部湾划界和渔业合作协定于2010年生效以后,广东在北部湾将减少3.2万平方公里高产优质渔场。那就意味着有6600艘大功率渔船退出传统作业海域,除了部分渔民转产转业,更多的渔民将转入近岸水域,这也令徐闻保护区所在的北部湾沿海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捕捞压力,徐闻珊瑚礁也面临着更大的威胁。
■海岸扫描
满村都是珊瑚房
这一宝贵资源被沿海渔民用来建房、砌墙、烧石灰……
徐闻有两个十分有名的珊瑚村,一个是放坡村,一个是新地村。
这两个村都有300多年历史,都是傍海而建的村庄,村里的大街小巷已铺上了水泥路。进入村庄,放眼望去,随处可见用珊瑚石与茅草砌建的房子,而新建的小洋楼却用珊瑚砌成围墙,点缀风景。从村头走到村尾,一堆堆珊瑚丢弃在不同的旮旯。
在这些村民口中,“珊瑚”只是一个新近学会的词汇,他们一直把珊瑚称为“海花”。
放坡村黄广利非常惬意地躺在园子的吊床上,他的园子的围墙和房子都是用珊瑚礁怯成。当记者和他聊起珊瑚时,他总是不自觉地用“海花”替代。
“用‘海花’建房子是老一辈留下的传统了,村民要建房时,先把珊瑚礁挖起,搬到船上运到岸边,再用牛车拉上岸,堆在一起任由风吹雨淋,一年后,‘海花’的臭、咸味荡涤干净即可建房”,黄广利说,村民之所以用“海花”建房,主要就是穷,“海花”不用钱,下海就可以挖到,而村民都是以打鱼为生,有渔船,这也为运载“海花”提供了便利。“我房子和园子的”海花“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村民对记者说,破坏珊瑚最严重最疯狂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生产队为了增加收入,组织群众到海里挖珊瑚,用船运到海南岛等地,卖给他们作为烧石灰的原料,每船可卖100多元。
■保护措施
珊瑚的价值正在深入人心
一堂爆满的讲座让海洋保护专家们欣慰不已
1999年,徐闻县政府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加强该区珊瑚礁自然资源的保护;2002年经湛江市政府批准提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3月24日,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国家海洋局把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海洋生态监控区。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自成为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以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珊瑚的保护工作,徐闻县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了《关于“灯楼角珊瑚自然保护区”和“石马角珊瑚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等有关的规章制度,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宣传力度,使人们对珊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环保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记者一行在前往徐闻采访时,一路上到处可以见到保护珊瑚的宣传旗帜。
促进会的陈竹副处长是这次珊瑚普查工作的主要执行人之一,她说,这次普查的工作还有一个目的,需要让更多的认识珊瑚保护的意义,但是,珊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类似美丽植物的记忆,所以当时她们心里根本没有谱。但是发生在2007年8月25日的一幕却给了她们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当天,陈副处长他们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标本楼6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个名为“海洋生物科普知识及珊瑚普查培训讲座”,事前,他们也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只是在潜龙网上发布了一个信息。陈竹说,培训讲座那天,他们十分害怕冷场,甚至设想过报告厅只有寥寥几人的景况。不过现实却让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当天,报告厅内不但坐满了人,还有一些人只能站着听讲座。“来的人都是社会上不同的人,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海洋,关心珊瑚!”听完讲座后,潜水爱好者争先恐后报名参加珊瑚普查。这次讲座也为9月中旬开始的广东珊瑚普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