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村渔排上,疍家人在收获养殖的三刀鱼。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俯瞰新村港。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新村港曾经是全国闻名的珍珠养殖场。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于伟慧
提到珍珠港,大家会想起二战时期日本偷袭美国的港口。而在海南东部,有一个港口曾被誉为珍珠港,那就是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新村港。
因为被半岛所环抱,新村港内风浪极少,是难得的避风良港。加上潟湖海湾内水流交换迅速,浮游生物丰富,当地气候温暖水质清澈,海水含盐度适中,堪称是世界一流的养殖良港,珍珠、疍家、渔排,都是这个港口的名片。
昔日珍珠港
新村镇上一栋老旧的楼房,看上去和其他的老院子没有什么不同,但墙面上斑驳的门牌——“海陵珍珠养殖场”,显示了这个院落不凡的身份。对于新村人而言,这里曾经承载了无数的荣耀与财富。
上世纪80年代,海陵珍珠养殖场曾培育出震惊世界的巨型珍珠王,陵水也因此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珍珠养殖基地。重达6克(当时的世界珍珠王重量为5克),直径达15.5毫米×19毫米,在这颗巨型珍珠王的培育过程中,全国劳动模范、新村人黎学章做出了重要贡献。
黎照月是黎学章的侄子,数十年来一直在陵水新村从事珍珠生产行业。现场采访时,黎照月向记者讲述了新村那段与珍珠有关的荣耀岁月。
“你看,全国从北到南,当时新村的养殖条件都是一流的。”黎照月随手拿起一张纸,翻过来迅速用笔勾勒出了祖国的轮廓,又在海南岛的东南角画了一个圈,意即新村所在地。身形略胖的黎照月一边擦汗,一边难掩自豪地说:“就是这里,水质优良又能靠岸养殖,别的养殖场很少有这么好的条件。”
黎照月口中的“好条件”,在1967年2月得到了当时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研究所专家曹家录的检验。当时,为了打破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全球珍珠市场的局面,我国决定进行大珠育苗和大珠插核两项尖端技术的研究。曹家录带着几个年轻人跨海来到陵水新村港考察,从四个不同纬度的点对新村港的水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等因素调查监测,同时对新村港的水质、水流和陆地生态环境等进行详细评定。
两个月的考察过后,一本数据详实的《关于新村港的报告》送到了北京。又过了一个月,国家相关部门同意将大珠育苗和大珠插核两项技术放到新村港实验。3年后,我国第一颗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实验取得成功;又过了10年,在1980年的秋天,巨型珍珠王诞生了。
一时间,白蝶贝、黑蝶贝、企鹅贝……纷纷落户新村港的碧水之中。鼎盛时,新村港大大小小的珍珠养殖场有数十家。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全国沿海地区珍珠养殖技术迅速崛起和全球珍珠市场的变化,陵水新村珍珠养殖逐渐衰落。
疍家文化传久远
在海南的许多港口中,都曾经有着疍家人的身影,海口港、铺前港、昌化港、三亚港和临高地区的港口,都曾生活着疍家人。他们没有土地,随着江河水系和大海的潮流、鱼群而迁移。或逐水而居,或沿海流散落在中华及南洋各地,形成了一个生活形态独特的族群,被誉为“海上吉普赛”。
而在其他地区疍家人逐渐上岸,改变原来水上生活的时候,新村港仰仗着大海广阔的胸襟和青山的温柔情怀,不仅容纳疍家人,而且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疍家文化。
据史料记载,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浙江和香港沿海一带。在海南陵水新村镇新村港内,就有600多个疍家渔排,俯瞰新村港,一口口渔排网箱呈“井”字形连片排列,一间间红顶木屋散落在渔排上鳞次栉比,如同一座壮丽的水城,远远望去,构成一幅极为独特的海上景观。
疍家人在渔排上搭建木屋,他们生产、生活都在渔排上,渔排连成片,木屋连成村。一到晚上,渔灯亮起,海面上波光粼粼,感觉似“陵水威尼斯”。
生活在海上渔排的疍家人群体相对特殊,他们的祖先究竟从何而来,学术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古代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出没风波里”闯海人的后代。
相传,生活在新村港的疍家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以舟为家、视水为陆、打鱼为生、浮生江海。其长辈大多来自福建泉州和广东南海、顺德等地,虽经世事的变迁,他们却仍保留着与众不同的民俗。
“我们疍家人有自己的语言,类似于广东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受到海南话的影响,两种语言相互交叉,就形成了现在的语言。”今年74岁的疍家人郭世荣解释说。
疍家不是一个民族,疍家人户口薄上的民族一栏里写的是“汉族”。郭世荣说,之所以取名为“疍”,是因为水上人家常年漂泊海上,在风浪面前无依无靠,生命脆弱如鸡蛋,故称为疍家。
人不离船,是疍家人的生活状态。
疍家人与港口码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船,新村港渔排上一间间红顶木屋的四周被网状的木板固定住,犹如阡陌横横竖竖地把这座“城市”紧紧地扎在这片海域上,同时,那些被横竖拼成的网格则被疍家人用来养殖,而大大小小的船只在狭窄的水域上穿梭着,相当于陆地上的公共汽车。
渔排上,不少勤劳的疍家人此时正忙碌着给鱼苗喂食、洗刷渔排、编织渔网。见有客人登门,疍家人冯国文热情洋溢地邀请记者到他的家里参观,在冯国文的木屋里,划分有厨房、卧室等,除了电视,他还在自家的屋顶安装了监控设备……为了增加生活乐趣,疍家人还会在渔排上养一些宠物陪伴着他们,渔排上的狗警惕性很高,当有陌生人靠近时,就会“汪汪”大叫,而猫儿则慵懒地躺着享受阳光!
“老辈的疍家人吃住都在船上,常年过着漂泊的生活,饮食起居都在这片海域解决,人不离船、船不离海是他们生活状态的写照。”冯国文说,如今疍家人除了出海打鱼、渔排养鱼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疍家人还“登陆”居住,平常在渔排上养殖,家安在岸上。
闯海养殖两不误
七月的新村港,略显拥挤。由于还在休渔期间,港口内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大的渔船有上百吨,出入西沙南沙捕鱼;小的渔船十几吨,就在新村港外海捕鱼。
新村港是天然养殖良港,疍家人在此大量养殖繁育东星斑、芝麻斑、老鼠斑等对水质条件要求高但经济价值也很高的石斑鱼类。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新村港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的石斑鱼养殖基地了。
曾经苦涩的海水,如今变成了能生钱的“金水”,尝到网箱养殖带来的甜头之后,越来越多的疍家人踏入了海水养殖的行列。单纯依靠出海捕鱼为生的疍家人已经很少。反而是既出海捕鱼又网箱养鱼的疍家人越来越多。吃得苦又捱得劳的疍家人,把出海捕捞而来的野生海鲜也养殖到自家的网箱里,利用自己祖辈靠海吃海、善烹海鲜的手艺,发展出了渔排餐厅这个第三产业,招来不少慕名而至的老饕,争相品尝疍家鱼粥及原味海鲜火锅。坐在临海的渔排之上,上是蓝天下为碧海,或网或钓,左边起鱼,右边下锅,就算是一锅白水加盐煮出来的清汤海鱼都是那么鲜美。点上条大红鱼,头尾煮汤,鱼身清蒸及甜酸两做;清蒸红鱼热腾腾出锅后淋上酱油及炸过的蒜末,肉质细嫩鲜甜又软糯,再带着蒜粒独有的浓香,吃得众人赞不绝口。
每到傍晚,在灯火通明的渔排上,橘黄色的倒影让海水更加多情。这时疍家渔排的“海上餐厅”人流量最多,一艘艘小船穿梭在码头和渔排之间。这种独特的就餐方式,让食客还未进餐,便开始体会疍家渔排的别样风情。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